热心公益、为山区小学筹建浴室、解决师生23年没有条件洗浴的“志愿达人”,执着科研、一天工作学习十五六个小时、猛发论文的“学霸牛人”……27日晚,南京医科大学举行晚会,揭晓“感动人物”评选结果。一批乐于奉献、团结有爱、积极向上的榜样,向全体学生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何伶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2013级学生。地震对于这位四川籍女生有着特殊的意义,大二暑假在贵州旅游的她得知云南鲁甸地震的消息后,毅然前往灾区。
摸着黑在急速的颠簸中,何伶到达了那个当时正在承受灾难的小县城。她大着胆子主动和救援队打招呼,得以和救援队送物资的车一起进入了一线龙头山镇。深入灾区,来到山上的营盘村后,看到帐篷里可怜的孩子们,她又留下为孩子们代课、传授简单的知识,并向周边村民宣传基本的卫生和疫情防范常识。20多天与潮湿、蚊虫、跳蚤相伴的帐篷生活,她毫无怨言;一路塌方、暴雨、余震,她心中有过忐忑不安,但都坚持了下来。
“志愿活动,不是一种岗位,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心,一种信念。”她说,她愿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身边的人。第二年,她又加入了全国一项志愿活动,在海拔4000多米的柏木峡村,与团队从众筹资金到实际施工,用短短十几天时间将“澡上好”公益项目实现,解决了柏木峡小学全校师生23年洗浴困难的问题。
朱猛是南京医科大学2017届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博士研究生,师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沈洪兵教授,主要从事慢性病分子流行病学、基因组数据分析与深度挖掘方向的相关研究。
凭借优异的成绩,他获得省“研究生创新基金”和公共卫生学院“优博培育项目”的资助,开展“低频遗传变异与非小细胞肺癌易感性及预后的关联分析”。
“就是寻找中国人群的癌症风险基因,发现这些基因位点和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朱猛介绍,他的研究集中在肺癌个体化预防,利用基因组学的数据,将高危人群筛选出来,为今后肿瘤的个体化预防及治疗提供方法。攻读学位期间,他发表英文SCI论著30余篇,其中以第一/并列第一作者公开发表SCI学术论文14篇。
实验室的同门师兄师妹们说,朱猛是同学中假放得最少的,大家最期待的暑假,对他而言也一如每个普通的工作日,“如果手上的课题没有做完或者结果不够理想,他是绝对不会让自己放假的”。朱猛也承认,一天十五六个小时做科研是常态,回宿舍就是睡个觉。
“科研很苦很累,”但朱猛认为,一切都很值得,“得知这些风险位点,对预防肺癌发生是非常有价值的。只需取血液、毛发、口腔黏膜等进行基因型检测,受测者就可以了解自己是否容易患上肺癌,从而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御措施,增加去医院定期检查的频度,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徐珊说,“感动南医”人物评选活动目的就是去挖掘感动、分享感动,让身边的这些榜样力量去感染更多的青年学生,去弘扬优秀的传统和时代的精神。
南医大2017级博士生姜海婷表示,在每一位感动南医人物身上看到了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仁心仁术的服务精神、知行合一的社会责任感,愈发真切地明白“点滴爱心,成就美好”的意义,“我会以他们为榜样,撸起袖子加油干,做一个合格的南医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本报记者谈洁 本报通讯员陈思宇
本报实习生韩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