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项目引进年尾跑出“南京加速度”
就像擂起密集的鼓点,一个个大项目的引进以“冲刺”的姿态,在2017年的年尾跑出了“南京加速度”。
今年11月,对南京的招商人来说可能是“史上最忙月”——
11月2日,总投资136亿元的晶能新能源智能汽车制造项目在江宁滨江开发区破土动工,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实现年产纯电动专用车20万辆、电动乘用车15万辆。
6日,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高朋满座。台上,丁磊、郭台铭等大咖激情演讲;台下,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精密股份有限公司与苏宁签下500亿元合作大单。
10日,全球最大的芯片设计自动化企业美国新思科技(Synopsys)区域总部宣布落户南京江北新区。
13日,董明珠回了趟南京老家,决定在江宁高新园打造格力国内最大的中央空调智能制造基地,一期投资100亿元;同一天,楷登(Cadence)电子(中国)半导体产业基地项目落户浦口区。
17日,阿里巴巴斥资8亿元在南京拿地建江苏总部。
22日,南京与科大讯飞签约,根据协议,科大讯飞将在我市江心洲设立区域中心。
24日,中国(南京)软件谷管委会与中软国际、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全球一流的云服务平台“中软国际—华为云创新中心”。
28日,南京“两落地一融合”工程首批成果集中签约仪式上,31个新型研发机构项目落地。
……
起势须看前半程,成局重在后半程。11月以来接踵而至的大项目,就像“一滴水”,映照出今年我市在产业强市征途上的最新进程。人们常说,一年里最旺的是“金九银十”,而南京今年的“签约季”特别长,从金秋一直延续到初冬,城市里弥漫着“果实成熟的味道”。投资领域的数据也印证了上述进程:1—10月,全市固定投资5178.88亿元,同比增长14.2%,在全省十三市中继续保持总量第一。
为什么今年有这么多大项目选择了南京?
很多投资商是被南京的“产业底子”吸引而来。今年4月,台积电曾向其供应链广发英雄帖,号召上百家周边材料和零组件供应商赴南京设厂。果然,下半年创意电子、阿斯麦等一串配套企业便在宁“集结”。先期进入南京的集成电路、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龙头项目,用产业配套的“杠杆”,为南京撬来了一批大项目。
还有很多项目是被南京的学术底蕴、人才优势吸引而来。在南京“两落地一融合”工程首批成果集中签约仪式上,德国国家微系统传感器研究院院长托马斯·奥特莱普说:“南京有区位、产业优势,还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我们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撑,对于未来发展,我很有信心。”
本地的人才引来了项目,南京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为城市带来了项目。创维集团创始人、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宏生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南京,他有一个“没想到”:“到南京投资,需要动员深圳的骨干到南京安家。我原以为这事很难办,因为之前有类似异地设厂的情况,骨干们不愿意搬家。没想到,听说是去南京,大家都同意了。”
在上月举行的江苏·上海人才交流合作洽谈对接会上,来自复旦大学、交大、同济等名校的学生简历1100份,再次印证了城市的这种吸引力。较短的通勤时间、丰富的教育资源、大量的优质企业、相对于一线城市较低的安家成本……这些都是人才选择就业创业城市的重要考量因素。艾普大数据近期发布的“北上广深人群迁徙图”显示,一线城市人群“溢出”流向中,南京成为人才选择的十大重点城市之一。
营商环境的优化,也成为投资者考量时的加分因素。江宁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万平说:“我们今年以来引来了富士康、长安新能源汽车等5个百亿级投资项目,此外还有弗里德·穆拉德、丘成桐等6名诺贝尔奖得主和1名菲尔兹奖得主来这里创业。园区对企业审批手续实行全程无偿代办,将开工审批周期普遍压缩至3个月内,平均缩短50%以上。”
本报记者 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