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虹膜防丢网络平台在宁启动
中国江苏网9月14日南京讯 9月14日,“互联网+儿童保护”行动暨中国儿童虹膜防丢网络平台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属地工作站建设启动会在南京举行。平台首次将虹膜识别技术应用于儿童安全领域,采集儿童虹膜数据,建立儿童虹膜数据库,为每个迷失的孩子留一把回家的“钥匙”。启动会现场,由江浙沪皖工作处捐建的7个属地工作站现场授牌。
中国儿童虹膜防丢网络平台是“互联网+儿童保护”行动的重要抓手和核心内容。行动旨在运用互联网新科技、新思维,探索建立现代儿童保护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协作,积极创建中国儿童虹膜防丢网络平台,推进中国儿童防丢防拐、丢失查找以及受伤害儿童心理康复建设,为打造儿童身心安全及社会安全系统而努力。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公益文化中心联合有关单位在全国开展此项行动,找宝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承办。
找宝科技总经理张波介绍了中国儿童虹膜防丢网络平台的基本情况。与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相比,虹膜识别在准确性、稳定性、活体检测性等方面,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张波解释:“录入虹膜不需要接触儿童身体,只要扫一下眼睛就行了。给孩子录入虹膜,就相当于给孩子添加了一道‘保护锁’。”目前,由平台自主研发的虹膜录入软件质量和信息安全性已通过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认证,符合相关国家标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学院为平台录入的儿童虹膜数据提供安全保障。
儿童虹膜数据库建立后,平台将陆续向公安、教育、民政等部门的派出所、幼儿园、小学、救助站以及医院、卫生防疫站等单位开放数据比对端口。在谈到平台实际应用时,张波表示,未来,如果在街头碰到乞讨的孩子,或遇到疑似被拐儿童时,警察只需用便携式虹膜设备扫一下孩子的虹膜,一秒钟就能判断孩子是否是失踪儿童。“这还只是我们平台未来多个应用场景中的一种。随着儿童虹膜数据库的建立和深入研究,平台会推出更多预防儿童丢失及儿童安全保护的相关功能。”
平台江浙沪皖工作处主任伍云鹏告诉记者,此前,平台已经在北京、武汉、长春、南昌等地设立了20个工作站,受到当地家长的欢迎。“我们此次在南京、扬州、杭州、仪征、马鞍山、靖江、无锡等7座城市各捐建一个属地工作站,就是希望通过这些工作站引导大家关注儿童成长、儿童安全、儿童保护,引导社会力量形成合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他说。
据了解,中国儿童虹膜防丢网络平台计划于2019年前,建设2000家以上的属地工作站,确保平台在全国广泛覆盖、普惠群众。目前,平台已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安徽、辽宁、黑龙江、四川、福建、内蒙古等19个省、自治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陆续设立属地工作站,逐步覆盖全国。
背景材料
什么是虹膜
虹膜是位于黑色瞳孔和白色巩膜之间的圆环部分,包含很多相互交错的斑点、细丝、条纹、隐窝等细节特征在人的一生中都极其稳定。研究表明,虹膜从婴儿胚胎期的第三个月前开始发育,到第8个月虹膜的主要纹理结构已经形成,且终生不变。
与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相比,虹膜识别在稳定性、准确性、生物检测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它能提取出200多个量化信息点,且具有唯一性,误识率可低至千万分之一。而指纹识别的误识率为0.8%,人脸识别为2%,DNA为0.0001%。
“互联网+儿童保护”行动
为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互联网+”国家战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推动儿童预防丢失、快速查找以及针对儿童丢失伤害心理康复等中国儿童防丢防拐社会参与机制的建设,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公益文化中心联合有关单位在全国开展“互联网+儿童保护”行动,找宝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协助承办此项行动。
行动内容:
支持探索“千城万镇,互联互通”中国儿童虹膜防丢网络平台建设;
倡导支持儿童工作机构、新闻媒体、专家,深入社区、农村、学校、幼儿园,开展儿童青少年法律法规政策宣讲和现代儿童保护体系宣传活动;
举办“互联网+儿童保护”专家论坛,为基层开展儿童保护工作提供专家和智力支持。
中国儿童虹膜防丢网络平台
中国儿童虹膜防丢网络平台依托中科院自主研发、国际领先的虹膜生物识别技术,录入0—12周岁儿童虹膜信息,建立儿童虹膜数据库,从而提高失踪儿童被找回机率,帮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平台计划于2019年前,在全国各县市区建设2000家以上的属地工作站,确保平台在全国广泛覆盖、普惠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