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居民看病不用再“进城”
南京儿童医院河西院区,“门诊+急诊”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设计日门诊量8000至1万人次。本报记者 徐琦摄
眼下,南部新城医疗中心(南京市中医院)内一派忙碌,大楼内外几乎是一天一个样。
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正在紧锣密鼓装修的门诊大厅内,挂号收费处的工作台已基本完工,从负一至四楼的手扶电梯也已安装到位,随处可见的雕栏画窗等中式设计凸显着中医院的韵味……门诊大厅外,中式园林风格的广场上,今年3月栽植的大小乔木生机盎然,部分绿化工人还在为新栽的绿植培土、整枝。
“工期很紧张,这半年来,我几乎每天都是早上6点到工地,晚上6点才离开。”正在二楼忙着吊顶施工的丁金权告诉记者,由他们组负责的工程已经完成了90%的量,接下来将加快扫尾。
工地不远处的项目指挥部内,各项目施工负责人每天都要向市中医院相关工程负责人汇报最新进展。市中医院院长陈延年告诉记者,按照计划,9月底前,新院区将完成相关设备的联调联试、消防验收等工作,医院启动整体搬迁,至12月底完成整体搬迁任务。诊疗空间大幅扩容后,已与5名院士、7名国医大师、2名国医名师签订引进合作协议,医院临床科室将由目前的22个增至31个。
南部新城医疗中心(南京市中医院),是我市近年来着力推进新建的医疗中心之一。
“新五区常住人口占全市总常住人口的45.87%,但医疗机构床位数只占了全市总床位数的31.62%。”市卫计委主任孙家兴介绍,过去,我市优质医疗资源多集中于明城墙以内的老城区,既加重了老城的交通负担,也加剧了老百姓“看病难”,为此,我市积极引导优质基本医疗资源向城市新区和资源薄弱区集聚,目前已投资百亿元在城市东、南、西、北等多个区域建成新的医疗中心。除了即将投入使用的市中医院新院区,南京儿童医院河西院区、南京公卫中心(市第二医院汤山分院)已投入使用,江北国际医疗中心(鼓楼医院江北分院)最快将在明年10月具备投用条件。
均衡布局的效应正逐步显现。“南部新城医疗中心、市儿童医院河西院区、市公卫中心三大载体建成后,全市新增医疗服务用房58.38万平方米,新增床位2000余张。”市卫计委副主任王静告诉记者。
南京儿童河西院区投用后,几乎分流了广州路院区的一半患者,患儿家长们频频为便捷就医点赞。家住溧水的黄然因女儿严重哮喘,过去几年来每隔两三个月就要去一次儿童医院。“此前每次看病,早晨6点不到就要喊醒女儿往城里赶,进城时间常常耗费一两小时,回到家已是下午两三点,现在一路高速直达河西院区,最快的一次路上时间只有50分钟,上午10点还不到就能看好病拿完药。”黄然告诉记者。
多个医疗中心的建成,不仅让优质资源向新区和资源薄弱地区集聚有了载体,也给老城内公立医院的资源整合带来契机。今年3月28日,市第一医院合并原建邺医院,成立了南京市第一医院河西院区,目前正在对现有医疗用房进行升级改造,将以心血管学科为主,打造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5年12月29日,位于青龙山附近的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院区增挂了“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牌子,集中收治全市传染病患者,原市胸科医院承担的结核病诊疗、市职业病防治院承担的麻风病诊疗及市第二医院钟阜院区承担的其他传染病诊疗统一划归该中心。今年4月26日,市胸科医院结核病病区已整体搬迁至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5月2日起,市胸科医院停止接诊、收治结核病人,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结核病病区和门诊开始正常开放。
本报记者 顾小萍
本报实习生 朱金东
医疗机构设置实施“空间管制”
根据我市最新出台的《南京市“十三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城墙以内空间为控制发展区;明城墙以外空间为鼓励发展区。控制发展区内,对现有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严格控制;鼓励发展区内,随着未来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积极鼓励引导新增资源向该地区倾斜。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市将新增医疗机构床位数10644张。其中,玄武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栖霞区、雨花台区共新增床位数不超过4100张,新五区共新增床位数将不超过6544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