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型经济”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我市各方面建设。即日起,本报开设“迎接十九大专家访谈”栏目,对话专家学者,深入解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围绕“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要求,聚焦“两聚一高”目标的新实践、新成就。
“在我看来,南京这五年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因地制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型、服务型、开放型、生态型和枢纽型‘五型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党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南京大地上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一个‘强富美高’新南京渐行渐近。”南京大学教授、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以新发展理念优化制度环境,“五型经济”充分发展
记者:在您看来,南京这五年发展最大特色是什么?
刘志彪:五年来,南京深入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因地制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型、服务型、开放型、生态型和枢纽型“五型经济”得到充分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党中央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目标,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平稳有序增长的一个重大发展战略。
对南京来说,就是紧扣转型升级这条主线,以新发展理念优化相关制度环境。在发展动力上,重点强化与科技创新引领新发展、建设创新驱动城市相关的制度供给;针对人与自然和谐,重点强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制度供给;针对发展不协调,重点强化与建立产业新体系、调整产业结构相关的制度供给;针对发展内外联动,建立起“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双向开放体系等等。
记者:也就是说,用科技创新引领新发展,是南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所在?
刘志彪:是的。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构建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当今城市之所以成为世界增长中心的根源,也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动力、凝聚力所在。
这几年,南京充分发挥科教人才资源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五年来,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软件与信息服务、新型显示、下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电网产业规模均达到千亿级。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列全省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38.2%提高到45.3%。建成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5家、各类众创空间162家。
把环境保护的倒逼压力,转化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
记者:有种说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服务业已经发挥并将要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刘志彪:南京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眼调高调优、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服务型经济发展成效。南京服务业比重由50.7%提高到5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1%,金融业、文化产业、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39.6%提高到44%。
记者: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要求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您认为南京在发展中追求“环境美”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刘志彪:主要体现在南京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把环境保护的倒逼压力,转化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五年来,南京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比如,2015年南京PM2.5降幅达26.9%。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完成609家“三高两低”污染企业关停整治,绕城公路以内化工生产企业全部退出,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29.3%,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
获得更多的全球智慧和资源
记者:十八大以来,随着《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等的出台,南京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国家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唯一的特大城市等等。这种地位的凸显,无疑与南京这五年的特色发展密切相关。
刘志彪:当然。五年来,南京依托自身优势,逐步建立起“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双向开放体系,枢纽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得到大力发展。枢纽型经济方面,南京南站、禄口机场二期等重要枢纽工程建成使用;完成城西干道快速化改造、机场高速扩建,建成扬子江隧道、溧马高速、淳芜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和752公里干线公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由85公里增加到225公里,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初通南京。
开放型经济方面,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分别是前五年的1.6倍、1.5倍;企业境外投资额年均增长36%,增幅居全省第一。一句话,南京基于内需提升枢纽型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得以让更多全球智慧和资源为我所用。
从主体、客体、时间和空间四方面谋划下一步发展
记者:对南京今后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刘志彪:当前,我国经济新旧交替现象十分突出,其内在动因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分化的趋势不断增强、程度不断加深、效果不断显现。南京可以从主体、客体、时间和空间四个方面谋划下一步发展。
主体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发展民营经济。没有投资就没有增长,要想办法稳定民营经济的发展预期,创造法治化环境让民营经济、外资更好地进入南京来发展;客体方面,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把经济发展方向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变。发展服务经济一个重要途径是发展总部经济。这对南京参与“一带一路”非常重要。“一带一路”怎么走出去?要通过一条全球价值链转移出去。全球价值链的龙头是企业总部。南京要发展包括融资、研发、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服务等在内的总部经济。
同时要看到产业结构的动态性,这个动态性主要取决于创新投入。南京要把过去投在开发区、外资配套、一般制造业上的资金,更多转向投资于创新经济、人才和为人才服务的平台上,发挥中心城市的创新驱动功能,提升南京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空间上,国家级江北新区要发展成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主要基地。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大楼宇建设和发展服务经济的力度,推动城区服务业发展更上一层楼。本报记者 宋广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