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在玄武湖畔借房起草南京规划
2017-04-27 09:01: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翟国方。 图片由本人提供

  编者按乡愁是牵着风筝的线,离乡越远,思念越长;乡情是心底珍藏的酒,时间越久,味道越醇厚。

  5月20日,首届江苏发展大会将在南京举行,众多名流乡贤将汇聚一堂,共叙缱绻乡愁,共商发展大计。今起,本报推出“约在江苏共筑梦想——万水千山南京情”栏目,邀请一批在南京出生、学习、工作过的海内外“南京人”,讲述他们的“南京缘”,倾诉他们的“南京情”。

  考大学时,他的选择是南京;大学毕业后就业,他的选择是南京;出国14年决定回国时,他的选择仍然是南京。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翟国方,把南京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曾在玄武湖畔小房子里,起草南京规划

  1982年9月,翟国方从老家江阴农村考入南大城市规划专业,从此在南京一呆就是7年。

  1989年硕士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南京市政府研究室从事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后的第3年,他接到了一项任务——参与编制南京市国土规划。

  “为了能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我们在玄武湖水上运动学校借了一间房子,开始专心从事编制工作。”他回忆,当时南京发展的思路,是像年轮一样,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外呈现环形布局的圈状结构。然而他在研究和撰写规划报告时却发现,长江两岸的城镇产业带已基本形成,沿江地区已经成为南京工业发展的主要地带。

  “世界各国的生产力布局走向很大程度受交通走廊影响,而长江两岸已形成初具规模的交通走廊。”翟国方说,综合南京的种种实际情况以及国际上的最新理论,他提出了以长江两岸为轴线、长江大桥为纵线的“干”字形结构。这一建议在2001年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被吸纳。

  “到目前为止,南京一直在按照‘干’字形的框架在发展。”翟国方说,这一规划对缩小城乡差距起到不小的作用,自己非常欣慰。(下转A11版)

  (上接A1版)

  出国深造14年,归国还是选择南京

  上世纪90年代初,翟国方通过选拔,获得了去日本培训的机会。

  日本农业的现代化让他印象深刻。“那时候,中国的农民还在用镰刀,而日本已经开始普遍使用收割机。”翟国方说,巨大的差异让他萌生了留学的念头,1994年,辞掉工作的他开始了留学生涯。

  翟国方在日本筑波大学攻读了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的硕士和博士,5年求学生涯后,他又在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日本国土交通省国土技术政策研究所等政府机构从事研究工作,接触到了很多前沿技术。

  2007年,翟国方决定回国发展,“我在南大学习生活了7年,又在南京工作了5年,不论是上世纪80年代穿梭于南大食堂、宿舍、教室,还是90年代在鸡鸣寺附近跑步、下班后同事给自己剃头,都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再三思量后,他接受了母校南大抛出的绣球,一家人踏上了归程。

  继续关注南京发展,建言江北新区建设加速

  归国之后,翟国方致力于南京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灾害与风险管理领域的研究。“日本在城市规划方面有不少新的理念,比方说,紧凑精致的理念、公众参与的理念等等,这些都值得国内学习。”因此,他会不定期地组织南京和日本的学术交流,邀请日本的专家学者来南京大学宣讲,并来南京参观。

  对于一直关心南京发展的专业人士来说,江北国家级新区的成功设立,让他兴奋。

  “江北新区对有效提高南京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地位都非常重要。如今,南京市已经在全力打造江北新区了,但相对于中央对江北新区发展期待和要求来说,力度还不太够,还应加强。”翟国方说。

  怎样才能加快江北新区的发展?翟国方多次在一些重要场合和会议上提出,争取江苏省层面的更大支持,除了组成由省主要领导挂帅的江北新区领导小组外,还要来点“实际”的,“发展不能没有经费,江苏应当在财政上给予更多支持,比如说可以把新增财政收入的2%或者3%用于江北新区的发展。”此外,在生态、投资、政策等方面,还要做好服务,与国际接轨;充分利用整合国内外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各种资源为我所用,形成全球资源的集聚地、生产地、消费地和流通中心。

  “真心希望南京越来越好。”他说。

  本报记者 谈洁  本报实习生 张璐

标签:
责编:丁越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