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民情 用实干化解民忧
化纤新村社区原是化纤厂职工宿舍区,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是典型的厂居老旧小区。社区失业人员戴正春,今年47岁。自从从南京吉祥铜业公司下岗后,一直心情低落,自卑、敏感、很少与人交流。大走访活动初期,他对入户上门存在反感情绪,认为无非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但社区干部毫不气馁,多次上门,与他面对面耐心交谈。经过连续几周的走访入户,戴正春被社区干部的真诚所感动,终于敞开心扉。原来,戴正春是肢体二级残疾且无经济收入,父母又年迈、患病多年。考虑身体不便,想找一份离家不远的工作,不仅方便照顾父母,还能挣些家用缓解生活压力。两委班子了解情况后,协商决定为其就近解决就业问题,安排他早晚为社区值班看门,中午为老人们送餐,每月由社区为他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费。4月11日,省委督查组对化纤新村集中走访群众进行了回访。戴正春无以言表感激之情,表示一定会珍惜这次工作机会,踏实认真为社区服务,为居民服务。回访结束后,督查组领导对街道走访工作予以高度肯定,希望广大党员干部以此次大走访为契机,转变工作作风,着力解决一批老百姓热切关心的重点问题。
春风微醺,走访暖心。自3月初活动启动以来,街道领导高度重视,强化组织。实行街村社区三级联动,构建盖边沉底、责任清晰的走访网络,合理分工,精准对接,力求情况明、数字清、责任明。同时,探索建立“1+3”走访渠道,全方面、多层次排查问题、解决疑难。“1”是严格明确走访要求,每名党员干部集中走访群众不得少于3户,走访企业不得少于两家。“3”是同步启动三级联动平台,分别以“掌上社区”创新推广线上走访,以“12345”政务热线为依托开展电话回访,以社区便民服务站确保完成“最后一公里”访,多载体有效收集建议、长效跟踪问题。截至目前,全街道已对114户基层群众、30家企业、2家产业园、4所高校、5家基层站所进行了走访。共梳理问题建议120条,本着“边走访、边调研、边梳理、边解决”的原则,已即时办理84条。
“社区工作真是太及时了,真是谢谢你们,灯亮了,家里老人晚上遛弯回来,我们也放心多了。”刘女士激动地说。自“党员干部大走访”活动开始以来,石化村社区两委班子充分利用这一活动,贴近百姓,广泛听取基层呼声,用实际行动解决群众困难。由于社区居民楼都是老旧房,居民们反映楼道没有灯,年轻人下夜班、老人们晚上散步回来都不太安全。群众利益无小事,为及时解决好小区居民夜间出行问题,两委干部开会研究,决定启用为民服务专项资金,替老百姓免除夜间出行烦恼。经实地考量,石化村社区计划针对十几栋老旧居民房安装照明灯。现施工队加快进程,已安装完成2栋楼。“大走访”照亮出行路,居民们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胜利二村居民张春伟母子是燕子矶街道太平村社区的困难群众,也是此次太平村社区集中走访活动的首批受益者。张春伟与母亲都是肢体二级残疾人,张春伟终年与轮椅为伴,母亲常年瘫痪在床。住在三楼的母子平时无法下楼,就连晒个太阳理个发也成了他们的“奢望”。除了张家母子,两委干部在此次集中走访中还发现其他不少残疾居民、老年居民因身体原因无法出门,在日常理发、医护、电器修理等方面存在共性问题。为此,太平村社区党委在党员会上发出倡议,成立党员志愿小组,动员有此类特长的党员参加志愿服务,为困难居民提供免费服务。志愿组成立后,小组成员主动找社区服务站站长请缨,要与张春伟母子结对帮扶,定期上门,为这残疾的母子俩排忧解难。在站长的协调安排下,张春伟母子的理发、晒被、打扫卫生等生活起居,都被党员志愿者承包下来。
善感百姓,排解民忧。燕子矶街道通过此次集中走访活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善感贴近群众,立足实际,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进一步加深了党群干群的和谐关系。4月下旬起,街道党员干部的日常走访行动也将全面展开,努力实现走访“常态化”、服务“零距离”、群众“齐点赞”。
陈亮 张月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