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小天堂”其实是“天坛”
鸡年伊始,由南京市全民阅读办主办的2017年度“南京共读”活动再度来袭,本月书友们在台城书房、悦的读书带领下,在专家教授的解读下,共读明初《洪武京城图志》。据介绍,今年的共读计划依然遵循着“五位一体”的原则,例如日前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夏维中在微信群中为读者们开讲座;而昨天,书友们从中华门出发,去寻访“一条流淌着故事传说的河流,一湾改变了南京版图的城墙”。
明初南京城的宏伟尽在其中
《洪武京城图志》是本什么样的书?夏维中教授介绍,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命礼部纂修并刊刻行世的一本图文并茂的书,该书专门记录明代初期首都南京的情况,分宫阙、城门、山川、坛庙、官署、学校、寺观、桥梁、街市、楼馆、仓库、厩牧、园圃13类,并附有《皇城图》《京城山川图》《大礼坛》《山川坛》《庙宇寺观图》《官署图》《国学图》《街市桥梁图》《楼馆图》9图。
夏教授介绍,通过这部书,我们能看到明初的南京城有多么宏伟。9幅图的制图水平很高,直观形象地展示了明初京城南京的雄伟规模和宏大气象,书中也为后人解开了一些关于南京城地名的谜。
比方说,很多住南京城东的人都知道“小天堂”的地名。其实早在明代初期,南京也有用于国家礼仪祭祀的天坛——“大祀坛”。《洪武京城图志》中记载:明代城墙在南唐城墙基础上向东、向西拓展延伸,东边突破东水关一线到光华门以东,西面突破红土山一线直到狮子山脚下,使清凉山西北的一段外秦淮河成形。此时,外秦淮河作为城外之界河的作用进一步扩展至七桥瓮一带,其标志就是明政府在象房村至七桥瓮段秦淮河北岸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如设立饲养大象的“象房村”,建设用于国家礼仪祭祀的“大祀坛”“山川坛”等。
如今,城市里早已拔地而起一座座漂亮的高楼大厦,随着传说中南京天坛大祀坛的消失,由于“坛”和“堂”在南京话里读音相同,城东当地人也不记得这里曾有过这样一处建筑,于是逐渐就有了“天堂”这个说法。
本月还有线下探访,毛佩琦也要来宁讲明史
夏教授在讲座中强调,有些介绍把《洪武京城图志》归为“地方志”,并不准确,“如果是地方志,让工部去修就好了,为什么要让礼部来修呢?所以这部书重在体现朱元璋的一些思想。明初,对于定都在哪儿,皇族、大臣们都持有不同的意见,而朱元璋用了一本书去回答。”夏教授认为,朱元璋意在通过修建如此宏伟的南京都城,来重兴中原文化。同时,夏教授指出,随着对南京城市史越来越深的研究, 《洪武京城图志》的学术价值会越来越得到体现。
记者从阅读办了解到,为了让读者们更好地去理解南京城的前世今生,本期领读计划中不仅请来了专家解析,还有两场线下探访。其中一场于昨日举行,读者们从中华门城堡出发,顺着城墙,走到了通济门。书友们从六朝—南唐—明朝的历史变迁中,去寻找南京城作为都城在建制上的继承发展。
而2月19日(周日)13:30-16:30,在领队袁幼平的带领下,读者们还将从后宰门(琵琶湖)至朝阳门(中山门),行走明代城垣,探寻金陵秘境。2月19日(周日)上午10:00-11:30,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明史专家毛佩琦将来到南京,在十朝历史文化园为读者们继续解读《洪武京城图志》。记者 仲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