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灌云县杨集镇:以“蚕”为媒,打造帮扶产业示范园区
2020-12-29 21:3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近日,位于灌云县杨集镇通榆村的百亩田地一派繁忙景象,原本种植玉米的田地已平整、深耕,连日来,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近百名村民栽桑苗、灌溉,蚕桑综合利用示范园区建设正如火如荼。该园采取“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以苏豪控股集团下属江苏丝绸实业有限公司、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以省蚕桑学会以为平台,以蚕桑养殖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将帮扶资金和镇政府扶持资金入股村集体,规划实施蚕桑综合利用产业,拟通过环境改造和农桑文化建设,形成生态养殖、采摘研学于一体的帮扶产业示范园区。

作为省“五方挂钩”帮扶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苏豪控股集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策部署,主动发挥国有企业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积极作用,根据省委统一部署,苏豪集团于2016—2017年定点帮扶图河镇和平村、2018—2019年帮扶图河镇九段村,2020年开始帮扶杨集镇通榆村,以实际行动服务全省精准脱贫工作大局。通榆村是当地的经济薄弱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基础设施薄弱,“十三五”建档立卡低收入户115户309人,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

“在精准帮扶的过程中要选好产业、布好局,辅以科学有效的技术和措施,要制定有策略、有重点的帮扶方针及合作共赢的思路,要避免输血式扶贫,要造血式扶贫。”4月28日,苏豪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正喜到通榆村调研帮扶工作时对派驻帮扶干部提出要求。

一、龙头带动,激发内生动力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发展产业,除了需要对自然资源、发展趋势、市场前景等进行反复论证、科学研判,更需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因地制宜,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驻村帮扶干部通过走村入户,与村组干部、低收入户的深入交流,立足村情,根据村居立地生态条件,结合后方单位茧丝绸行业的优势,有了发展蚕桑产业的想法,拟定栽桑养蚕规划。

苏豪控股集团分管扶贫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姚蓓听取帮扶干部的汇报,给予了肯定,指出要合理利用好帮扶资金,并亲自指示相关业务公司予以资金、技术、收购等方面的支持。有了集团领导的肯定,帮扶干部信心满满,回到村里带领村干部到田间地头寻找合适的地块,“我们村什么不多,就是地多……”村书记很自信。然而就是选地,也经历了一番周折。土地多是不错,可是否符合国土对农业类型的用地标准?在当地国土所的协助下,最终选中了一块165亩水稻田,方正规整,属性为“一般农用地”,这样的田地来之不易,村里虽然有4000多亩土地,可是符合属性要求的地也只有几百亩。

桑园选址暂时定下,不仅是村干部,帮扶干部也对栽桑养蚕这一技术活知之甚少。激活蚕桑产业扶贫内生动力,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机制的创新。江苏省苏豪控股集团下属江苏丝绸实业有限公司、富安茧丝绸公司是省级蚕桑产业龙头企业。丝绸实业公司班子成员全部上阵,从蚕桑产业应具备的基础、集团在产业上具备的优势、目前茧丝绸产业行情等方面与帮扶干部进行综合分析。并精心组织帮扶干部与镇村干部到盐城、南通等地考察学习,从桑园、蚕房、缫丝厂到蚕桑博物馆,对茧丝绸行业全产业链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让大家对产业有了全面的了解。在参观完“华夏蚕桑第一村”的盐城市射阳县王村后,大家对王村走过的艰难曲折道路,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感叹不已,“王村在当时缺少技术缺少资金的情况下从一亩二分地开始干起,都可以成功,我们今天有苏豪集团的大力支持,一定能干的更好!”村书记踌躇满志。为期一个月的考察学习增强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勇气,增强了帮扶干部产业扶贫的决心。

二、技术支撑,实行专业帮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在扶贫过程中,要扶智、扶志,要帮助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户获得脱贫致富的技术和本领。江苏省蚕桑学会作省内权威的学术平台,在技术上给予了大力支持,组织省内行业专家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调研,进充分论证后认为当地土质适合种桑养蚕,并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性技术指导,培训蚕桑技术骨干,为通榆村蚕桑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学会秘书长王羽骋是名老扶贫干部,早在1994年就随省委扶贫工作队入驻灌云,他对这片土地满怀深情,看到原本泥泞的乡村土路现在都铺成了石油马路且四通八达,原本农村里的土屋都变成二层“洋房”,“当年我来扶贫时还是20多岁的小伙子,白驹过隙.....灌云这些年发展真快啊!”他很是欣慰。可是,就在多位专家的实地考察中,问题出现了,原定的165亩田地由于长年种植水稻、小麦,农药运用太多,并不适合栽桑。这可急坏了帮扶干部和村书记,刚刚树立的信心和勇气不能被浇灭,他们立即分头到国土所和各村组查找适合的田地。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一块100亩原先种植玉米的田地。

根据通榆村土地环境、劳动力资源等特点,专家们指出要选择种养适宜的蚕桑品种,应用高效省力化技术,运用栽培管护措施,并对桑树种植宽窄行进行了规划。专家建议,推广蚕桑生态循环技术,转变经营模式,拓宽增收渠道,采取桑叶养蚕、桑枝栽培食用菌、桑园间套种套养等措施增加经济效益,可因地制宜发展果桑、桑叶菜、桑叶茶等产业,田间套养草鸡、蛋鸡,利用桑枝做原料栽培平菇、木耳、香菇等食用菌。据测算,栽1亩(666.67m2)桑,年养3.5张蚕种,产鲜茧140kg,按均价40元/kg计算,售茧收入5600元。加上运用混合套种套养经济作物,亦可达到同样的经济效益,两者加起来亩产近万元。

三、创新模式,打造脱贫新抓手

产业园坚持“连片开发、集中种养、分户管理、全程服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总体原则,把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低收入户等联系成一个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为帮助低收入户拔掉“穷根”推动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进程,帮扶工作采用创新“+低收入户”的模式,针对村集体经济薄弱、低收入户增收难的情况,着力探索创新不同的方式带动低收入户参与蚕桑产业发展相关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帮助低收入户获得稳定的收益,实现脱贫致富。在苏豪集团的引导下,驻村帮扶干部制定以“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基地+农户”和村干部入股,群众出地入股的形式发展蚕桑产业的模式,走“桑、蚕、茧、丝、销”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在帮扶干部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下,村干部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纷纷表示“有苏豪集团和这么多行业专家支持,我们有信心!”现在,由主要村组干部入股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已流转了100亩土地,平整、深耕……立刻带领村民干了起来。

项目启动后,合作社将帮助和带动低收入户发展种桑养蚕,并聘请留守老人、妇女到合作社工作,可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由村集体主导,龙头企业与低收入户签订优惠协议,集团下属蚕种公司免费给低收入户提供国内优质抗病毒蚕种“苏豪蚕种”,并免费集中给低收入户进行技术培训及服务,想方设法降低养蚕风险和生产成本,确保低收入户能养蚕、养好蚕、有收入。同时合作社积极创新“+低收入户”的模式,在龙头企业的助力下走产业化道路,发展互惠共享的路子,提高蚕桑产业的比较效益,带动蚕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蚕茧价格是影响农户收益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低收入户持续增收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持蚕茧价格的稳定,制定最低收购指导价格,可以有效保护蚕农的种养积极性,提高农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此,龙头企业以订单式收购蚕茧,制定“价高随行就市,价低补偿保护”的政策,统一收购,与村集体签订《蚕桑产业合作协议》,对蚕茧收购制定保护价,以增强基础较为薄弱和老龄化严重的低收入户增收致富的信心,加快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进程。

蚕桑综合利用示范园项目的兴建,带动村民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逐步提高综合素质;鼓舞低收入户放弃“等”“靠”“要”思想,激发内生动力,实现自主脱贫致富;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的状况,盘活农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推进“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苏豪控股集团坚持“扶产业就是扶根本”的理念,充分认识到扶贫工作既不会是立竿见影的“短平快”,也不能是不见真章的马拉松,而是要在有计划的时间内集中力量、精准扶贫,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结合自身产业基础,进一步选准产业和项目,以促进老百姓增收和提升村集体收入为重点,“扶上马、送一程”,推动帮扶地区和困难群众走上经济内生增长、自主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王冬)

标签:
责编:刘洁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