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近日,我市在连岛景区召开海州湾渔俗旅游文化研讨会,介绍了目前全市渔俗保护工作现状,专家们各抒己见。举办全市性的海州湾渔俗旅游文化研讨会,旨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和扩展海州湾渔俗的文化生存空间,让更多单位和个人加入海州湾渔俗传承保护行列。
市文广旅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绍,“十三五”时期,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坚持以传承和弘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开展综合性、全市域文化生态保护区——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科学保护,强化活态传承,引导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整体性、社会化保护方向发展。特别是2019年文化旅游体制改革以来,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深度融合要求,非遗先行,守正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效。
非遗名录项目的体系建设是推进我市非遗保护与开发工作的重要一环。“十三五”时期,我市积极完善这一体系,共申报晋级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个(东海水晶雕刻技艺,命名文件待印发)、“镜花缘传说”“连云港贝雕”等省级非遗名录项目9个;组织开展第六批、第七批市级非遗名录申报认定工作,增加市级非遗名录项目53个。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64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5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名录体系。根据分级保护原则,列入各级名录的非遗项目都分别落实了保护主体、保护计划和保护措施,省市级非遗名录各县区全覆盖。
与此同时,“十三五”时期,我市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也有力推进,形成了稳定有序的梯队。这期间,我市坚持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体现非遗“活态”性,发挥代表性传承人能动作用。与代表性非遗名录项目相对应,全市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50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9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29人。通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全市已建成了基础厚实、梯次合理、规模适度、对应有序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体系。
此外,我市的非遗项目传承保护空间也在不断健全。2019年,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设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展示馆,分六批设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12个,2019年完成省高质量发展指标“市级非遗展馆(厅)、传承基地”60个建设任务;汪恕有滴醋酿造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分两批设立21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记者 张晨晨 通讯员 王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