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5月18日连云港讯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一条条小街巷就是一幅幅生活画卷。为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居民出行环境,延续居民对历史人文的记忆,连云港市海州区海州街道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积极开展背街小巷提升工程,对砚池社区参府巷进行净化、绿化、美化、文化,在一系列充满创意的打造下,参府巷成为一条集历史底蕴、党的建设、文明宣传等为一体的特色古街老巷。
古巷蝶变居民纷纷点赞
青砖黛瓦、古韵悠悠。踏上青砖小路,走进参府巷,道德模范墙、党建文化墙、文明新风墙、学习强国墙次第排开,绿化园、健身路径、党建小游园、好人广场错落其中。参府巷的蝶变让周边居民惊喜不已。“看看我们现在的巷子多美啊,出门就能见美景,感受历史和文明的熏陶,又随时可以锻炼身体、休闲娱乐。”说起家门口的变化,参府巷4-5号的居民李士莲满是骄傲与自豪。
硬件提升改善老巷环境
谁又能想到,过去这里由于建成年代久远,路面破损、墙皮脱落、乱堆乱放、下水道堵塞。为了改善巷内环境,街道从基础设施维护入手,修补破损路面,清掏下水道,更换窨井盖,并将破损墙体粉刷一新。因地制宜打造微花园,选种月季、爬墙梅、木香花等花卉,并成立党员护绿小组,定人定岗,定期养护花草。同时,将绿化树木根部用防腐木做成休闲凳子,方便附近居民休闲聊天。彻底改变“老、破、乱”面貌。
挖掘历史留存城市记忆
参府巷是一条长约280米的小巷,北起秦东门大街,南至西大街,经多方考究,因旧时附近有府衙而得名。背街小巷改造以来,邀请古城乡贤探究参府巷历史,制作参府巷简介于西大街巷口,让大家入巷便可知晓参府巷由来,是为乡愁记忆之处。党建小游园算是第一个重点挖掘和呈现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和典故的小景观。园内设置砚台造型的休闲区域,佐以碑刻文字再现砚池由来。还有一口宋代遗留下来的“马蹄井”,因府衙养的马匹在此饮水,又形似马蹄,故得名“马蹄井”。
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
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凝聚治理合力,推动文明创建,积极打造参府巷党建阵地。制作党建文化墙,建立墨香角,党员带领群众看书、读报、学知识,增加思想凝聚力。设置党员护绿岗,推动党员亮身份,作表率。同时,打造“午后阳光俚事点”,党员群众在点内讨论小巷发生的大事小情,努力形成小事不出“巷”的治理机制。通过文化熏陶、志愿践行、俚事自治,使参府巷成为古城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缩影,助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示范巷。
学习模范筑成精神园地
从西大街走进巷子,右侧道德模范墙五个大字首先映入眼帘。利用老旧厂房的墙面和废弃窗户改造道德模范墙,钟南山、李兰娟等抗疫一线专家学者、道德模范的抗疫事迹一一呈现。巷子尽头是好人广场,原是堆放杂物的地方,杂草丛生,现在是展示“海州好人”风采的阵地,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有一颗实实在在舍己为人的爱心。通过道德模范、海州好人事迹传播,形成了浓郁的学习道德模范、争当“海州好人”的浓厚氛围。
创意墙绘传递文明新风
一条道路,两侧风景。刚刚完成的两幅墙绘,更加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水墨画配上文明标语,更加吸睛。目前,参府巷共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精神、和谐邻里等讲文明树新风墙绘12处,面积约1000平方米。这些墙绘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不仅使原本破旧的外墙“美颜”,而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成为文明新风“流动课堂”,潜移默化滋润群众心灵,让人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
如今,行走在巷子里,既有一份独属于老城区的静谧安宁,又有改造后的一步一景的宜居感。“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是通过一系列创建工作的开展解民之所需,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砚池社区负责人张平霞表示。创文以来,通过硬化、亮化、美化、绿化让背街小巷面貌焕然一新,下一步,将继续在文化上下功夫,打造古城文化街巷小品,提升街巷文化内涵,助推文明创建,改善老城区面貌,让文明风尚在海州古城蔚然成风。(陈小燕 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