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庄婷婷 彭小川)“有要去苏欣快客站的旅客朋友吗?‘雷锋车’免费为您服务!”在连云港火车站出站口,90后“雷锋车”手戚芳菲一边用手举着“雷锋车”的服务牌,一边高声引导有转乘需要的出站乘客。就在几天前,“雷锋车”车型升级,增开了连云港火车站至苏欣快客站“雷锋车”班线,同时将“雷锋车”服务向县区延伸,增开东海火车站至东海汽车站“雷锋车”班线。作为全国重大典型、“中国第一雷锋车”,从三条扁担发展到平板车、三轮车、电瓶车、观光旅游车,工具变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不变,飘扬了56年的“雷锋车”旗帜依然鲜艳。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这让连云港市新浦汽车总站的职工们心潮激荡。当时的连云港火车站离汽车总站有1里多路,没有公交车,下了火车又带着行李匆匆赶汽车的人很不方便。这时,几名车站职工找来3条扁担、几根绳索,在火车站为旅客免费挑行李,后来又添置了一辆平板车。于是,人们就亲切地称这辆小板车为“雷锋车”。
“雷锋车”组由清一色的女职工组成,先后有6代车手,500多位姑娘爱心接力。56年来,“雷锋车”免费运送旅客32万人次,行李包裹36万多件,行程22万多公里。她们以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师带徒、母传女、党员干部传帮带,使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用实际行动温暖着他人,感动着社会。
“雷锋车”手朱秀兰,和善爱笑,大家都喜欢她。1983,她查出癌症后,竟然从医院跑出来,坚持拉“雷锋车”。姐妹们都来劝阻,她说:“我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但我拉车十几年,这份情丢不下,就让我再拉几回吧!”她含着笑,姐妹们却含着泪。弥留之际,年仅37岁的她对15岁的女儿肖彦说:“孩子,妈最后一次帮你梳梳头。把你交给服务组,妈就放心了……”3天后,从山东日照寄来一张汇款单和一封感谢信,钱,是朱秀兰生前为一位旅客买票垫付的。后来,肖彦也像妈妈一样,拉起了“雷锋车”。
“雷锋车”帮助了南来北往的旅客,也收获了一份份真挚的情谊。
赣榆乡村教师单兴惠一家四代人都曾坐过“雷锋车”,深受“雷锋车”精神感染。老单退休后到农民工子弟学校教书,坚持拿出每月三分之一的工资,为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学生王子明身患重病,老单骑着三轮车捡废品卖钱为孩子治病,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这三轮车,也是‘雷锋车’。”
1999年1月5日,“雷锋车”车手郝芳萍在上班途中被摩托车撞倒,生命垂危,抢救急需大量输血。这个消息惊动了连云港全城:满满一车的消防支队官兵赶到医院献血,16位农村青年从各自家乡连夜赶几十里路到医院献血,相识和不相识的人都排队前来看望,病房成了“花的海洋”。康复后的郝芳萍,得知这一切后非常激动:“现在,我的血管里流淌着港城人民的爱心和期盼,我要一辈子拉好“雷锋车’,永做雷锋人!”
作为雷锋精神的践行者,进入新时代,“雷锋车”组也在悄然地变化着,“雷锋车”手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如今已经传承到第六代。如今,“雷锋车”组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并与社会各界的志愿服务团体合作,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继续提升“雷锋车”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连云港组织开展了长达22年的“与‘雷锋车’同行”活动,以“雷锋车”组为榜样的“雷锋的士”、“党员的士”、“雷锋公交快捷线”等爱岗敬业、热心公益的先进典型竞相涌现。从一辆车拓展到大爱连云港城,港城人民与“雷锋车”同行,唱响了一曲曲崇德向善的时代颂歌。
“不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这一句诺言,我们永远不会变。”
沐浴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新时代的“雷锋车”手们,正循着不变的使命,踏着“雷锋精神”的鼓点,沿着永不消逝的车辙,释放着历久弥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