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从市卫健委获悉,目前我市所有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可以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诊模式,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所在,是目前深化医改的重点和难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但是,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因人手和服务能力问题而造成的签而无约等,这就需要帮助市民树立合理就医理念,加大人才培养和制度支撑,真正做到既签又约、签而有约。
家庭医生≠私人医生
“如果我签约了家庭医生,有了感冒、头痛、发热的小病,是不是就可以直接打电话,让医生上门给我服务啊?”笔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人对家庭医生的理念并不十分了解,把家庭医生和私人医生混为一谈。
其实,家庭医生并不是有病人就上门服务的医生。家庭医生和内科、外科医生一样,也是一种专科医生类别。家庭医学是一门临床二级学科,它最大的特点并不是要求医生上门去提供医疗卫生服务(除非有特殊紧急情况、特殊需要),其主要学科内涵是为服务对象提供全过程、连续性健康照护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树立正确就医理念
当家门口有了贴心的家庭医生后,老百姓改变“一生病就往大医院跑,没病少往医院跑”的陈旧观点,养成好的健康自我管理和合理就医理念至关重要。
据了解,根据目前我市家庭医生工作的推进情况,家庭医生还无法满足对每一个人上门服务的需求。在现行的医药卫生体制下,更鼓励老百姓能够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主动到家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就诊。对辖区居民,尤其是签约对象,不仅仅是有了病才来找家庭医生,而是家庭医生及其团队,通过负责式、全方位、全周期、持续不断地对服务对象提供健康照护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而落实预防为主方针,达到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当然,这并不代表家庭医生都不上门,针对一些行动不便的重点人群,家庭医生依然要履行上门随访、居家护理等职责。家庭医生对重点人群的随访次数会更多,重点人群对家庭医生的需求也更大,因此在对家庭医生的感受度上,重点人群高于一般人群。“根据国家要求,家庭医生签约将优先保障重点人群,十类重点人群包括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困难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
家庭医生改变就医体验
如果百姓都能在家庭医生的帮助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去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就诊,无序就医转变为有序就医,那么每一位百姓的就医感受都会好转。
家住一方山水的吕阿姨长期患有高血压,平时没事不吃药、头晕了就吃药,实在不行了才去大医院挂号看病拿药,每次都得大半天而且血压控制得也不好。自从她签约了家庭医生后,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享有全科医师的诊疗服务,平时由健康管理师及时了解她的健康状况并提出一些个性化生活建议,如果病情加重,全科医师会帮她转诊到上级专科医师就诊。这种“三师共管”的模式不但较好地控制了吕阿姨的血压,还引导她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现在我的身体比以前好多了,有小毛病直接联系家庭医生,大医院的专家资源也能留给真正急需的疑难杂症患者。”吕阿姨感慨。她的一番话也正是分级诊疗制度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靠政策调整促使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自愿去基层医疗机构看病,而让长期处于“战时状态”的大医院回归学术和诊治疑难杂症的定位。
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家庭医生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疾病干预模式,能够更好地应对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健康需求,同时帮助缺乏专业知识的患者提升理性就医的意识,促进构建“全科-专科”的有序医疗服务转诊体系,进而推进现代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庄婷婷 朱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