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成为很多城市打造新商业街区的关键词。然而这个被国内城市热炒的网红产品在港城却有点“冷”。记者走访了我市一批新商业街区发现,这些商业街区存在业态老化、人气不足、定位模糊等一系列问题。专家表示,我市在2016年前后开始启动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建设,然而因为对文化解读不精准,对商业的把握不准确,造成了我市的“商业街区+文化”有点“拉郎配”。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不是老传统的聚集地
民主路是港城最早启动建设的“商业街区+文化”的主题街区之一,但这里的人气并不足。上午10点左右,大部分的店铺依旧是“铁将军”把门。
“周末还好点,平时没有什么人。”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遇到几个正在打牌的老人。早前民主路开的一些网红店铺已陆续关门,现在整个街区数得上名号的店没有几家。
“关键是人太少了,客流难以形成持续状态。”记者采访了早前在民主路开店的一位商铺负责人,她随口就点出了好几个问题,“停车不方便也是一个问题。”
在外地吃香的“商业街区+文化”在港城为什么就不热了呢?专家表示,关键是没有读懂这种嫁接关系的内涵。我市做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存在对街区历史内涵解读不足、缺乏理论界的支持、不会讲故事等问题。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存在的意义就是其拥有不可重复的人文遗迹和历史典故永续承传。这就要求对建筑的历史和格局进行全面梳理,使得历史建筑和遗迹的保护有理有据有序,使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历史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要对当地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全面的整理挖掘,讲好故事,使城市的历史能以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我市激发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活力,关键是夯实街区文化内涵,挖掘具有“网红效应”的街区故事元素,将故事讲扎实了,才能让街区文化味更浓。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新瓶装旧酒,让历史文化内涵散发时代光辉。
商业街区要学会“养鱼”
“养鱼是个大问题。”在港城大多数商业街区采访时,商家提到最多的就是管理政策的稳定性。“早前,街区为了培养人气,鼓励大家开店,并承诺给以一定房租优惠。”在港城某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开店的一位店主告诉记者,“没曾想,几年下来,管理团队换了几波,政策不断变动,早前约定的房租政策也不给了,街区人气依旧没有养起来。”
在采访中,多个商业街区的经营者同记者抱怨政策的变动性。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归根结底是商业街区人气抬不起,早期改造费用难以回收,平台压力增大造成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商业街区管理者只能用“杀鸡取卵”的方式让一些早期入驻的店铺交钱,维系街区正常运行。这自然不是长久之计,关键还是要培养街区自身的赚钱能力。只有管理和人气到位了,商家才能有盈余,街区才能有活力。
那么,其他地方是如何“养鱼”的呢?新加坡做城市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经验可以借鉴。新加坡在“特征规划”指导下注重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商业活力培育。其把促进街区的传统商贸活动,视作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保持活力的关键因素,通过鼓励传统手工艺的商业店铺、传统特色小吃等商业门类的经营,对这些经营者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或嘉奖,确保其在低利润经营的条件下仍能保持生活富裕。此外,新加坡政府还代为开展传统商业门类调查,以确定哪些商业经营活动最容易在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中得以生存与繁荣,从而帮助经营者做出决策,促进其长期稳定的经营。
赚钱的关键是结构
“文化开掘不深、人气不足、商气不浓。”专家直指港城“商业街区+文化”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几个不足。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新加坡克拉码头作为新加坡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由凯德置地耗资8500万新币进行保护性改造开发,于2006年底完工,如今,已实现了当初将其打造成为新加坡首要的餐饮娱乐生活景点的愿景。早前,该街区改造时坚持传统业态配置特点,着重于零售购物,辅以餐饮、娱乐,但缺乏商业特色。2006年开始的二次改造不仅仅是对于建筑外观的改造,更是对于业态的一次大调整,将原本所占比重最大的零售购物这棵大树几乎全部“砍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餐饮和娱乐项目。“餐饮45%、娱乐20%、酒吧20%、零售4%、加之少量办公”组成了如今的克拉码头的业态结构。可以说,极富创意的改造成就了如今这一堪称经典的商业作品,使其跃然成为了新加坡最具吸引力的餐饮娱乐休闲广场。
专家表示,要提升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盈利空间,关键是要“以古带今”,利用街区的文化内涵,吸引带动现代城市发展。在此宗旨之上,任何创意设计都不为过,而不能不顾及现代城市、现代生活、现代消费模式的变化,一味地强调古,会变成一片假古董街区。要关注持续运营,各个街区需要不断地根据城市发展、内部经营状况进行持续地开发调整。不仅定期对老建筑外观进行修缮、刷漆;还要对内部经营业态结合市场消费需求变化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长久的吸引力。此外,要巩固网红产品吸引力,针对性地实施优惠政策,让街区形成网红效应。(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