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4月1日连云港讯(通讯员 王秋侠 戎飞)“来宝贝,看,这是什么?”
“牙刷。”
“牙刷应该配---什么?”
“水杯。”
“宝贝,真棒!来击掌庆贺一下!”
3月28日,在东海县残联医院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傅春艳老师拿着图卡在与一位10岁的孩子进行一对一互动教学。
以往过完春节,小亮亮的爸爸都要到县残联办理转介手续,带着孩子去新浦进行康复训练。而今年,令他高兴的是,他不用再办理转接手续,直接就近就可以带着孩子在“家门口”做免费康复了。
“一个残疾儿童几乎能拖垮一个普通家庭。残疾儿童早康复早救助,康复效果相对也较好。对于孤独症儿童而言,同样也亟需康复训练。”县残联理事长马亚松说:“以前,县内没有开设孤独症康复项目,孤独症儿童都是从县残联转介到县外各康复机构,为了能让孤独症儿童就近就便接受康复救助,县残联急事快办,按照康复训练要求,迅速行动起来,负责人、教师快速到岗,教室、教学教具购进到位。”
3月1日,东海县残联医院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开班式运营,37名东海籍孤独症儿童,先期得到康复训练。
“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从立项到完成验收,时间紧、任务重,县残联上到领导,下到工作人员,争分夺秒,只用了不到20天的时间就开班了,真是我们和孩子们的家长没有想到的。”该中心负责人刘长江说。
“俺们县能有孤独症康复训练中心,实在是太好了。对于我们东海的孤独症孩子来说,这里,就是爱心家园。”傅春艳既是一名孤独症儿童的母亲,也是一名孤独症康复教师。在得知第二个孩子罹患孤独症后,她已经连续4年在新浦为孩子进行康复训练,每天不断地学习康复知识,成了一名专业的孤独症康复教师。
“孩子是娘的新头肉,十个指头咬一咬,个个疼啊”。一直在新浦陪读、陪教,除了生活负担重外,她的大孩子放在家里,也让她日夜牵肠挂肚。那时候的傅春艳家里家外,两头都想照顾好。
“直到报名的那天,我都不敢相信,东海已经有了如此专业的康复中心。”傅春艳说,3个集训室、6个个巡室、最先进的ABA训练课程、完备的教具,免费工作餐,免费的意外保险……在参观、了解新成立的康复中心后,她当即停办转介手续,为孩子报了名,自己又应聘成为康养教师。小儿子能就近得到康复训练,晚上回家能看到大儿子,她说,这是她这猪年幸福感最高的一件事。
在外地康复训练的成本非常高,房租、生活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并且还要承受有家难回、亲人难聚的痛苦。而仅2018年,从东海转出去外地进行康复训练的0-14岁孤独症儿童就达68人。为此,县残联将孤独症儿童康复项目作为2019年的一项重点民生工程进行打造,目的就是让东海籍的孤独症儿童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康复训练,让患儿的家长从此不再带着孩子外出奔波。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亮亮(化名)的爷爷拉着孙子的手感激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残联的领导,俺孙子在这里3个星期,就已经会说20多个词了。”7岁的亮亮,家庭机遇很让人唏嘘,因为亮亮是孤独症,他的爸爸妈妈带着亮亮在南京、新浦进行康复训练,不堪生活的压力,离婚了。年幼的亮亮就跟着年迈的爷爷生活。“要不是县里有了这个免费的康复中心,俺哪有钱给孙子到外地做康复啊,还免费给吃饭呐,都是俺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
孤独症是一种在儿童发育早期就出现并且持续终身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能力缺失,行为刻板和兴趣局限,难以进行正常的语言表达和社会交流。发病于婴幼儿时期,一般在3岁前,男孩发病率要高于女孩4—6倍。他们无法和外界正常交流,就像遥远夜空中的星星一样独自闪烁,孤独症儿童也被叫做“星星的孩子”。按照老师的指令伸出一根手指的简单动作,老师要不厌其烦地较上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为了能让孩子的早日学会,老师让家长坐在教室,学会如何教育孩子,以便课后回家也能教育孩子。
在东海县残联医院二楼的孤独症康复训练中心,整洁的环境、齐全的教学设施、温馨的氛围营造,都给人一种温暖、温情的感觉。康复中心的9名教师,她们不怕苦、不怕累,爱岗敬业饱满的工作激情,让陪读的家长眼见为实,感动不已,相互告之,让原计划打算转介外地康复的孩子们的家长,陆续带着孩子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