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极简生活”的概念正在融入人心,所谓“极简”,就是将房屋里不重要的东西抛弃,摒弃“囤积欲”,实行“断舍离”,人们在整理中反而觉得轻松很多。昨天,笔者调查了解到,港城很多市民的生活也在由繁入简。心理学专家表示,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让人的内心充实,还可以摆脱一定程度的焦虑症。
从整理房屋开始规划自己的新生活
孙女士在我市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前不久,她了解了“极简生活”后,就从办公室开始对自己进行“清扫”。“我先整理了我的办公室,除了重要文件,其他的内容,我收集到电脑后,该撕碎的撕碎,该不要的不要。清理完以后,心情舒畅了很多。”她告诉笔者。接着,她又开始整理家庭。她把家里不用的东西都扔掉或者送人,对待衣服和物品等都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每次想买衣服前,她都会把衣橱拉开看看,然后就默默关上了,决定暂时不买了。
“我最近也在整理家里那些穿不上的衣服以及过期的杂志、玩具等,尽量处理掉。”居民小何说,东西少了,房间更容易收拾,自己也减少了干家务的时间。
今年30岁的戚女士坦言:“最近几年我一直用信用卡,发了工资第一件事就是还信用卡,感觉身心特别疲惫,而且看看家里,都囤积了很多不实用的东西。”为了改变生活,她尝试了使用“断舍离”的方法,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她就不再使用信用卡,而是每次买东西的时候,都提前把准备好的现金存到一个银行卡上,防止乱消费。久而久之,东西买的少了,但是心里却感觉很快乐。
生活方式正在由繁入简
“我现在春夏秋冬的衣服,已经就剩几件了。以前在淘宝上整天买衣服,还觉得没衣服穿,现在就几件随意搭配,也觉得很好看。”尝试了坚持3个月不买衣服的刘女士告诉笔者,现在关注更多的就是孩子的学习了。
为什么“极简”的生活方式会引起市民的共鸣?市心安草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封丹丹分析,一方面,人们为了摆脱盲目消费而走上“极简”道路,另一方面,部分人群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不满意,认为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
有焦虑症和囤积欲的人可以尝试
封丹丹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开始回过头来探寻心灵上的满足。同时,对物品的选择性拥有也刺激着人重新思考物质与心灵间的关系。现在,有一部分人仍喜欢囤物,在心理学角度,这些都是因为焦虑情绪产生的一种对物品的心理依赖。
“囤积东西太多、不舍得扔东西已经很严重的人,就非常适合采取‘断舍离’。”封丹丹告诉笔者,过去,人们过苦日子,他们不希望苦日子从头再来,所以就养成了囤积东西的习惯,囤积的越多,就越能带来巨大的满足感。而如今,过度的物质和欲望捆绑,会让生活的焦虑感不断加重。舍弃这些东西,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缓解焦虑。
封丹丹表示,“极简主义”并非“苦行僧”式的修行,不是极端的“不持有”“空无一物”,也不是无趣、单调和乏味,“少”是基础,是一种给生活的留白,在这种“少而精”的原则里,不被捆绑,才能“追寻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回归简单幸福的生活。(武娜 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