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连云港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 辐射到百姓家门口
2018-11-06 14:33:00  来源:连网  
1
听新闻

  港城卫生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让百姓实现了家门口看病的愿望。

  2002年6月18日,《连云港日报》报道了现代化功能齐全的医疗急救综合性建筑、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中心综合病房楼正式启用,标志着市第一人民医院跨入了拥有840张床位的国家级大型综合医院的行列。

  2008年11月29日,《连云港日报》报道了市第二人民医院建院100周年暨东院区门急诊病房综合楼启动仪式在市第二人民医院东院区举行。

  2017年7月30日,《连云港日报》再次报道了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院区投入使用。

  这一连串的记录,都展示了港城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医疗卫生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健康安全。四十年前,人们去医院是看病。四十年后,人们到医院去寻找健康秘籍。

  从“老三样”到现代医院

  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螺旋CT、血气分析仪”……在过去的40年,连云港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水平,让人民群众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病更方便为目标,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促健康,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健康连云港建设、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为港城实现“高质发展、后发先至”贡献了应有力量。

  深秋时节,笔者来到市第二人民医院采访,探寻改革开放四十年连云港医药卫生事业最初的原点。今年90岁的义德医院老员工、市二院第一代检验科主任吴庭栋老人见证了这段宝贵的历史。“1946年前后,义德医院已经有30多名职工了,医生、护士、药剂师都有。起初我是在医院的护士学校学习护理的,后来因为检验科缺人,我就去搞检验,开始创建医院检验科。”

  那时候,医生们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样”。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原主任陈晶回忆说:“当初,我们看病的方式非常简单,就是靠医生的经验和三个法宝对抗病魔。”

  白喉、小儿麻痹、肺结核……这些在今天看来很少见的疾病,在那时候却很常见。陈晶回忆说,当时医疗条件比较差,一旦出现感染病,整个医院到处都是病床,孩子们只能躺在临时病床上治疗,缺医少药问题屡见不鲜。

  四十年后,港城卫生健康事业飞速发展。今天,连云港的医生能熟练地运用各种医学仪器,开展微创、介入、人体器官移植、干细胞移植、再生与仿生医学、生物治疗、基因治疗、靶向治疗、导航、人类辅助生殖、无痛、仿真(3D打印技术等)和精准医疗等医疗服务,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血液净化、四级妇科内镜诊疗、脑脊液置换、造血干细胞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消融治疗等几十余项新技术先后获得省卫计委准入。我市也相继建成市肿瘤、口腔、儿童、脑科、心血管病5家市级专科医院,市口腔医院、市儿童医院、市脑科医院和市心血管病医院成为三级专科医院。

  四十年来,全市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由608个增至2703个,设置床位数由5411张增至24240张,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1.54张增至5.36张,从业人员数由8200人增至36297人,全市孕产妇、婴儿死亡率由97.81/10万,39.45‰分别下降至15.08/10万,2.58‰。全市建成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家、三级综合性医院2家、三级甲等中医院1家、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1家、三级传染病医院1家,建成省级及以上临床重点专科25个、省级及以上重点人才21名、省级医学创新团队1个。

  从大医院看病到家门口看病

  上午8时许,笔者来到市第一人民医院通灌院区,昔日繁忙的医院,缴费因为有自助挂号机而变得井然有序。市第一人民医院原纪委书记尹可华告诉笔者,不仅因为挂号设备先进了,而且因为这几年推行医疗资源下沉,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

  “而在几年前,这样的场景不可想象。最高峰的时候,每天医院都是黑压压的人,医院保卫科要拿着喇叭维持秩序。”尹可华介绍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核心就是要培养好基层医疗工作者。改革开放后,我市医疗系统通过医疗队下乡、上级医院帮扶等系列措施推进医疗资源下沉,让基层医疗强起来,让好医生派下来,让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看病。今天,送医下乡几乎每个月都会出现,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市东方医院等市级医院纷纷派出医生、护士走到百姓身边,让老百姓实现家门口就能就医。

  2018年6月25日,依托市第二人民医院建设的市互联网医院上线,这是省首家依托三级甲等综合实体医院成立的智慧型网络医院。目前,市互联网医院已在近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济药房布点,为居民提供网上诊疗,注册人数超过1万人,这又是让老百姓更好更方便就医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推进医疗资源下沉的过程中,我市还积极地组织三级医院开展医联体合作模式。目前,我市医联体建设呈现多样化,组建医疗集团4个、纵向医联体13个、专科联盟11个,医联体实现县区、基层医疗机构“两个全覆盖”,建成市县乡村四级远程医疗系统。

  市第一人民医院原党委书记杨廷仁介绍,该院同灌南县第一人民医院合作模式就是港城推行医联体的重要案例。2010年5月18日,灌南县新区人民医院更名为灌南县第一人民医院,由市一院全面托管,成为市一院灌南院区。目前,市一院各学科与县医院相关科室全面对接,并逐渐融合,学科带头人、专家定期到灌南院区坐诊,开展查房。

  市第二人民医院也主动出击,推进海州区板浦镇、新坝镇和灌云县伊山镇3所中心卫生院建设;与徐圩云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牵手开启“工业园区+龙头医院”医联体新模式,派驻一位高年资、管理及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担任执行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及技术指导,确保医疗服务水平及时对标龙头医院。

  在搭建医疗队、医联体等医疗下沉载体的同时,我市还采用建立院士站、名医工作室的方式,进一步搭建与高端医疗机构合作平台。今天,越来越多的百姓看病路程不再遥远,看病选择更加多样,我市“15分钟健康圈”正在逐渐构建完成。

  从看病到保健康

  “我每天早上必做的事情,除了吃早饭,就是到家门口的健康小屋测个血糖。”家住海州区海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近的王大爷告诉笔者。通过健康小屋,越来越多的人能较好地监控自己的健康。

  今天,港城医疗机构不仅为百姓看病,还积极地担当港城市民的健康守护者。

  2016年,海州区在苏北地区率先试点开展“医养结合”民生服务。该项目依托市眼科医院优质的医疗技术和海州养老护理院完善的硬件基础设施,为老人提供医疗、照料、护理、康复等服务。

  如果说医养结合是港城医疗机构试水健康养护的第一步,安宁疗护中心建设则抚慰了人们心理健康。2018年7月,我市安宁疗护中心投入使用。该中心设在市二院西院区,环境优雅,院落绿化面积超80%。中心开设床位60张,设有独立卫生间、洗浴设施的单人间与双人间两种病房,并配有谈心室与评估室、关怀室、配膳室、沐浴室、静修室和活动室等功能区域,由专业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16人团队和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组成的服务团队,采用医疗、护理、安抚等技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其焦虑、恐惧心理。

  今天,港城的医疗条件不断改善,百姓就医体验不断变好,家门口看病的梦想已经实现。市卫计委党委书记、主任周伟表示,未来,我市将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抓重点、强特色、补短板,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加快构建“苏北鲁南交界区医疗卫生中心”,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为港城广大市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安全、便捷的医疗卫生计生服务。(周莹 曹勤 江荣 穆文玲)

标签:看病;人民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
责编:韩震霞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