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文明之城 美德之城” 坚守之光:让城市更有精神
2018-10-30 09:39:00  来源:连网  
1
听新闻

  【连网】(史卫平) 城市的文明程度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形象,彰显着一座城市的魅力。近年来,港城文明之花不断盛开,涌现出诸多好人好事和文明新风,无论是坚守开山岛32年的王继才夫妇,还是以身为烛点燃乡村教育星星之火的方敬,再到斑马线前的礼让行人、随处可见的志愿者身影,这些都构成港城文明的一道道最美风景。

  一座城市的文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本报从今日起推出“文明之城 美德之城”系列报道,从不同层面报道港城的文明之风,展现港城的文明风尚。

  城市的温度,长存于精神家园。穿越时空隧道,沿着文明印记审视,从飘扬了55年的“雷锋车”旗帜,到守卫孤岛32年的“时代楷模”、以身为烛点燃乡村教育星星之火的当代乡贤……港城饱含道德魅力的“好人群像”,以他们的坚守,构筑起这座城市共同的精神高地。

  一面飘扬了55年的“雷锋车”旗帜

  如果说建筑是城市的骨架,那么雕塑便是城市的灵魂。在温暖的秋阳里,龙河广场中央青铜色的雷锋车雕塑熠熠生辉。雷锋车,一面飘扬了55年的旗帜,流动了55年的雷锋精神,在雕塑身上凝聚。

  1963年3月初的一天,连云港火车站,下了火车的人们又匆匆赶往1里多外的新浦汽车总站,没有公交车,他们大包小包,拎的拎、扛的扛,特别是那些老弱病残的旅客更是步履艰难。

  时年22岁的新浦汽车总站职工李保英,和单位几个姐妹及时出现在旅客面前。其时,“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刚刚发出,她们找来3条扁担、几根绳索,在火车站为旅客免费挑行李。后来又添置了一辆平板车。这辆小板车,风里来雨里去,义务为旅客服务。“雷锋车”从此诞生。

  1984年,当时30岁的“雷锋车”手徐梅,把学雷锋延伸到车站为旅客做各种好事,先后为旅客排忧解难400多次,收到表扬信2000多封,成为车站有名的“一支梅”。她和“雷锋车”组的姐妹们一起,在车站候车室里安放了简易的床铺和被褥,“白天是车站,晚上是旅馆”,解决了不能正常中转换乘的滞留旅客住宿问题。有一年除夕,盐城旅客王大成等人没赶上班车,滞留在空荡荡的车站大厅。这时,徐梅从家里搬来了炉子,其他姐妹拿来了锅碗、面粉和饺子馅,陪王大成等人一起在候车室里包饺子过大年。

  55年来,由清一色女职工组成的“雷锋车”组,坚守“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诺言,从3条扁担发展到平板车、三轮车、电瓶车、观光旅游车,先后有6代车手、500多位姑娘爱心接力,行程可绕地球4圈。

  “雷锋车”事迹陈列馆里,在几万封感谢信和大量的锦旗、牌匾背后,是春风、是阳光、是爱心、是关怀。

  “直到守不动为止”的诺言

  在“雷锋车”拉了23年时,远在黄海前哨的灌云县开山岛上,来了一位年轻的身影。在这个无水、无电、经常断粮、环境恶劣的孤岛,一守就是32年,直到今年,王继才在岛上突发疾病去世。这位全国“时代楷模”,实现了生前立下的“直到守不动为止”的诺言。

  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守岛的每一天,都是从升国旗开始,这一抹红色就是开山岛的颜色。每天两次巡岛,观天象、护航标、写日志,坚拒走私、偷渡分子的贿赂……和平年代,看似枯燥乏味的坚守,恰恰是对祖国的忠诚。

  灌云有句谚语“疼儿不让儿知道”。在王继才心里,对大女儿的亏欠最多。他生前曾经跟妻子王仕花说:“结婚时,一定亲手把她交到一个值得托付的人手上。”然而,大女儿王苏婚礼那天,海上变了天,他没有来。

  “爸爸说不定就在来的路上,走慢点,走慢点……”婚车上,女儿一遍一遍跟司机说。那天,女儿5次妆都被泪水冲花,最终还是没有盼来爸爸的身影。

  当时,王继才在小岛上,心像大海一样翻滚。他望着海那边家的方向,抽着烟,手里拿着女儿小时候的照片:“闺女啊,爸爸对不起你……”

  女儿结婚的时候他在岛上守岛,婚礼没能参加;2003年、2012年,他的父亲、母亲先后离世,他都因为守岛的职责而错过生离死别的重要时刻,可是他却说不后悔,父母也一定不会怪他。

  今年10月26日,南京鼓楼区湖南路模范女子民兵连登上开山岛,“以前觉得怎么孩子结婚这么大的事情,父母竟然还在守岛,还理解不了,到了岛上才知道,在岛上想回家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真的很佩服他们。”只有登上开山岛,女子民兵连的姑娘们才感受到王继才烈士生前和妻子王仕花守岛的艰辛。

  乡贤以身为烛点燃乡村教育星星之火

  在湖南路女子民兵连悼念王继才的同一天,赣榆宋庄镇任庄村,我市首位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感动江苏十大人物、赣榆现代乡贤方敬平静地走完了他的一生。

  王继才是“默默”地守岛,方敬则是“默默”地捐资助学,反哺桑梓。在上海学习、工作了大半辈子,从1978年起,每年都要回到家乡任庄村,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当地贫困学生读书。1991年退休后,更是毅然回乡,投身当地教育事业,用尽了毕生积蓄和全部心血。

  “如果不是方老师,我早就放弃读书放弃高考,赚钱养家去了。”即使20多年过去,家住宋庄镇的祁海燕还依旧记得第一次见到方敬时的情景。“我们从未谋过面,他却把一沓钱塞到我手上,嘱咐我要继续读书。他走后我躲起来悄悄数了数,整整1万元。”父亲去世,母亲独自拉扯三个孩子,贫困这根稻草重重地压在祁海燕身上,她简直不敢相信,一位素未谋面的老人竟愿意资助她上学,自尊而敏感的心灵被突如其来的善举感动。“我这一辈子都会感激方老师!”

  除了向个别穷困家庭的学生提供资助,1993年,方敬在宋庄中学捐出3万元设立以自己恩师名字命名的“景清奖学基金”,向成绩优异的学子提供奖励。26年来,他倾尽积蓄,资助总额超过200万元,260多位学子因此受惠。

  方敬老人不仅倾囊助学,更是身体力行,亲自授课,以身为尺,教学生读书写字,更教学生如何做人。助学扶困、垂范乡里成了方敬最鲜明的印记。

  用母爱点亮的一盏心灯

  大爱倾城,惠泽一方。方敬的精神就像是火种在赣榆大地蔓延。其中,就有赣榆区国税局“爱心妈妈”用母爱点亮的一盏心灯。

  “以前,我孤独地上路……是你们的温暖和关怀,让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是你们把爱种在我的心田,滋养我的心灵……亲爱的阿姨们,我能再叫你们一声‘妈妈’吗?”

  见字如面,见信如晤。这封饱含深情的信,出自一位名叫袁芳的女孩之手。而信中提到的“妈妈”,就是由赣榆区国税局52位女税官于1999年自发组成的“国税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团队,专门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9年前,正是因为有了“爱心妈妈”的无私帮助,几近退学的袁芳才能最终圆梦大学,并走上心仪的工作岗位。

  袁芳永远忘不了第一次叫“妈妈”的场景,而“妈妈”们也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帮助困难学生时,孩子们流下的真情泪水。

  时光匆匆,一晃19年过去了,接受资助的孩子们毕业了一批又一批,一个又一个孩子因为“爱心妈妈”而改变了命运,成为社会栋梁之材。而“国税爱心妈妈”的成员,已由成立之初的52名女税官扩大到连云港市国税局全体女干部,这些“妈妈”仍在坚守着最初的承诺,用母爱点亮一盏盏心灯。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