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连云港港庙岭集装码头。 (连云港市委宣传部供图)
连云港市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硅产业基地。 (连云港市委宣传部供图)
沧海桑田,宏图再现。历史上黄海中的古云台岛屿,在地壳运动中与大陆相连,形成美丽的港城连云港。现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开放城市正在奋力争作“一带一路”建设的支点城市,书写新时代的“西游记”。
怎样做好支点城市?江苏省连云港市委书记项雪龙说,融入“一带一路”,连云港将围绕“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主线,努力走出一条以港兴市、产业强市、绿色发展的创新之路。
用好港口资源
港口是连云港最重要的资源。连云港港口局副局长王国超说,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端起点,也是海陆交汇的枢纽城市。早在上世纪50年代,连云港港口吞吐量就突破了100万吨。现在,港口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70个,开通了52条集装箱航线、13条杂货班轮航线及2条中韩客货班轮航线,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个港口往来贸易。
码头值班经理孔凡成是有26年“港龄”的“老码头”。他告诉记者,连云港港是中国首个铁路和海运无缝衔接、最早开展货物海陆联运和集装箱铁水联运的港口,现在已逐步构建起环太平洋、中亚、欧洲国际物流运输体系。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先后提出,连云港港第一时间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由连云港市政府与哈萨克斯坦铁路公司签署了中哈连云港过境货物运输通道及货物中转分拨基地项目合作及协作协议。
2014年5月19日,“一带一路”首个实体平台“中哈物流合作基地”落成。2015年12月13日,首列“连云港—哈萨克斯坦—欧洲”班列从中哈物流合作基地开出。12天后,这趟由长三角等地区所产电子产品、生活用品等货源组成的“连新欧”集装箱班列抵达德国杜伊斯堡。2017年2月份,首批哈萨克斯坦小麦过境连云港发往东南亚市场,标志着连云港作为哈萨克斯坦粮食过境中国唯一离境口岸的政策正式落地。同时,国际班列开始成熟运行,西行过境班列主要依托“连云港—塔什干”班列吸引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地区货源在连云港口岸集聚;东行过境班列以哈萨克斯坦等欧亚地区铁合金资源为载体,吸引中西亚地区货源在无水港集聚成列运输。
现在,除了多式联运监管资质外,连云港还具备保税仓库功能,拥有海关各项便利服务举措,信息联通水平全国领先。“过去,经霍尔果斯到阿拉木图的货运班列需要水路转公路,单程需要12天左右。”中哈物流国际有限公司生产业务部部长孔祥伟介绍,海铁联运后,货物运输时间缩短了一半,费用节省了20%。
“2018年,我们将重点推动连云港国际货运班列开行800列,完成8万标箱;哈萨克斯坦小麦运输开行50列,完成12.5万吨,全力打造总量最大、占比最高、效率最优和对流平衡、特色鲜明、价值创造的新亚路大陆桥标杆和示范品牌。”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总裁朱向阳说。
在深水大港、远洋干线和中欧班列实现融合联动的同时,连云港着手建设更为便捷的交通网。2017年底,港口总吞吐量达到2.3亿吨,集装箱472万标箱,海河联运突破800万标箱。王国超介绍,“十三五”期间,港口将全面建成30万吨级航道二期、徐圩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工程,实现赣榆港区15万吨级航道、灌河港区5万吨级航道建成通航,“让东方大港成为连云港扬帆起航的有力支点”。
实现后发先至
东方大港远航,需要坚实的产业基础支撑。连云港市委书记项雪龙说,对连云港来说,要实现后发先至,必须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特色发展、跨越发展之路。
后发先至,既是信心,更靠实力。连云港市发改委副主任陈创参与了《连云港市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支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重大项目调研与制定工作。他说:“《三年行动计划》必须更有效地践行‘后发先至’的理念,更有力地提升连云港战略支点的功能。”
信念指导着行为。在连云港徐圩新区,管委会主任石海波拿出规划图,边走边告诉记者,这些图纸已经变成了现实。记者看到,连接内外的主干路网框架如标准规划图纸般整齐划一,水厂、热电中心、公共管廊星罗棋布的重大基础设施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39个产业、物流、科技、人才的服务平台为新区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在徐圩石化等重大临港产业基地,地面厂房还未竣工,地下的管廊早已铺开,廊体最宽达到15.3米,墙面有3.6米高,工作用车可在管廊内轻松通过。
2011年,徐圩新区经国务院批复正式成立。如今,徐圩新区累计引进重点产业项目28个,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其中投资234亿元的斯尔邦石化醇基多联产和投资50亿元的虹港PTA等项目已经建成投产,盛虹炼化一体化、卫星石化、中化循环产业园、东华能源等重特大产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推进。
徐圩新区只是缩影。现在,围绕打造“一带一路”建设支点,连云港形成了“建设大港口、构建大交通、推动大开放、发展大产业、城市功能和品质大提升、实现大发展”的思路,明确了266个具体项目,工业应税销售收入从党的十八大前的746亿元增长到2366亿元,形成了石化、冶金、装备制造三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12个百亿元级特色产业,一批重大临港产业加速集聚,为连云港实现后发先至奠定了厚实的产业基础。
坚持高质量发展
翻开连云港市产业数据,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构成了连云港的支柱产业。然而,连云港曾是一个资源大市。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连云港每天原盐产量达到4155吨,磷矿石产量达到825吨,化肥产量为401吨,水泥产量为942吨,纯碱产量为333吨。产业结构是如何转型的?陈创告诉记者,答案就是找到“短板”,瞄准高精尖,坚持高质量。
坚持高质量发展、高质量追赶,提升了连云港企业与产品“走出去”“引进来”的档次。记者从连云港市商务局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市新批境外投资项目达到11个,同比增长120.0%;中方协议投资额34790万美元,同比增长616.2%。尤其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逐渐成为港城企业境外投资的热点地区。据统计,在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中,连云港市项目数达到18个,投资地延伸到马来西亚、卡塔尔、哈萨克斯坦、柬埔寨、白俄罗斯、巴基斯坦等沿线国家。
同时,连云港企业也获得了更多的海外订单。据连云港市商务局介绍,今年前8个月,全市完成进出口62.7亿美元,同比增长19.0%,高于全省平均增幅3.5个百分点。从贸易市场来看,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出口增长较快,成为连云港贸易市场的一大亮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瞿长福 薛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