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连云港 > 关注连云港 > 正文

0

画笔当枪!埋没于历史深处的“文艺轻骑兵”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02-23 11:23:00

  中国江苏网2月23日讯 今年春节前夕,79岁的夏传善出版了他生平的第一本书。在这本名为《风雨人生》的传记体文集中,他对自己父亲的一段记述,将一位埋没于历史深处的青年画家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他的父亲夏明,在1937年冬的一天,与同为国立杭州艺专抗敌宣传队成员的同学彦涵等人在长沙分手。彦涵等人去了延安,而夏明则辗转于西南边地,以画笔当枪,成为抗日烽火中的“文艺轻骑兵”。留下了《要活命就得和敌人拼》、《坚决抗战到底》等大量作品,并三次成为沈从文笔下的人物。

  埋没的画家

  漂泊半世归故土

  去年8月,纪念彦涵百年展在连云港市博物馆举行时,夏传善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开幕式。

  抗战时期,彦涵在延安创作了大量版画,而夏明则在西南边地创作摄影、绘画、木刻作品。1945年秋,夏明将这些作品以及收集的文物、特产等约两千件携赴重庆展出。

  “展览期间,国民党教育部蒙藏司通过作品介绍了解了父亲的情况,遂选派他去西康木里藏族地区(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创办木里小学,开展汉文化教育。如今的《木里县志》还详细记载了这段历史。”

  在《木里藏族自治县文史资料》中有这样的记载:“夏明先生是继美籍奥地利科学家、探险家洛克之后,国内学者第一个去‘喇嘛王国’木里考察的人,之后又第一人去那里创办学校,首任校长,从此揭开木里的神秘面纱。”

  全国解放后,夏明在云南下关中学当教员。1952年,由同学介绍到昆明,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1953年离开云南到北京,在沈从文的介绍下,参加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复制,次年到北京市美术公司任专职美工,1962年又退职下放到云南大理。

  “1988年,父亲73岁时,我接他回到故乡连云港市定居。来港城没几天,就登上云台山玉女峰,眺望大海、眺望港口的风光美景,也眺望了未来。当时他说,在这里度过晚年,也是一生无憾了。”

  1999年,夏明走完了自己84年的人生历程,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游子生涯后,回归故土,长眠于山清水秀的青龙山。

  在长沙 父亲与彦涵依依惜别

  夏传善的家,在海州海宁西路北侧的顺安馨城小区。在安享晚年的时光里,每天坐在阳台上,可以望见秀丽的锦屏山。

  年少时,他先后在家乡灌云和苏州、南京读小学、中学、大学,退休前,做过原化工部锦屏磷矿学校教师、锦屏磷矿电气工程师,还曾到过三门峡支援“三线”建设七年。

  辗转各地求学、工作的经历,和他的父亲颇为相似;所不同的是,父亲夏明的一生所钟爱的只有美术。

  “父亲原名夏秉明,字雨田,生于1915年,自幼喜爱绘画。早年由长他19岁的大哥夏伯雨(抗战时期曾任淮海区参议员)送他就读于当时的海州实验小学、新浦普爱初中。1932年考取苏州美专预科,1933年以优异成绩考进国立杭州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高级班。”夏传善说。

  当时在杭州艺专,夏明接受林风眠、潘天寿、刘开渠等名师的指点,他的同学中,包括王朝闻、彦涵、董希文、罗工柳、卢鸿基、连逸卿、李长白、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俱为当代美术界名家。

  至今,夏传善仍保存着数张父亲年轻时的相片。年轻时的夏明,英气逼人,眉宇间艺术气质自然流露。

  “1936年,父亲放寒假回乡成亲。第二年,由于抗战爆发,父亲随校往大后方转移,导致家人分离多年。”夏传善说。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杭州危急。杭州艺专一路西迁,经湖南长沙、常德,到达沅陵,与北平艺专(今中央美术学院)合并为“国立艺专”。日本投降后,两校又分别回归杭州和北平(北京)。当年,任北平艺专校长的徐悲鸿先生,曾亲赠夏明四幅骏马图留念。

  “到长沙后,学校成立抗敌宣传队,一队一组成员有方干民、彦涵、黄继龄、吴冠中、闵希文和我父亲等人。彦涵那时还叫刘宝森(原名),是组长,父亲负责画墙画,吴冠中协助,结下了浓厚的情谊。”

  在长沙期间,彦涵、罗工柳要去延安,夏明为他俩送行,他们长谈一夜,依依惜别。“罗工柳为表达离别之情,还赠给父亲一本《苏联版画集》,并在上面留言赠诗一首。”

  夏明当年的同学吴冠中,在2011年出版的《生命的画卷:吴冠中自述史》一书中,有一篇《出了象牙之塔——关于前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回忆和掌故》,对夏明作了这样的描述:“大轰炸促使学校更迫切地迁往昆明,有几位勇敢的同学,如李霖灿(原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和夏明等,他们决心徒步进入云南,步了徐霞客的后尘,也可以说是艺术宫里青年学生深入生活的先锋……”

  在杭州艺专上学时的夏明。

  画笔当枪

  西南边地宣传抗日救亡

  最近几年,夏传善曾多次去云南、四川等地,并从当地的一些文史资料中,寻找父亲年轻时在西南边地的足迹。

  “1939年,父亲和几个原是艺专同学后来同是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云南分会会员的年轻人,共同组织了一个旨在启发少数民族共同参加抗战工作的纳西服务团。之后,父亲被派往边地进行抗日宣传的墙画工作,走遍了滇、康(西康)各地城镇和乡村,创作了许多激发边地同胞抗日情绪的墙画、速写和宣传标语。”

  为了深入群众,通过艺术宣传达到合力抗战的目的,夏明曾只身跋山涉水,足迹遍及云南的丽江、维西、中甸(今香格里拉)、德钦、贡山、福贡以及西康的木里(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等地,其间越过玉龙、白马等雪山,并且几次渡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行程不下万里。

  在进行抗战宣传的同时,夏明还用手中的画笔为边地少数民族群众作生活速写,创作和收集了几千件反映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作品。1940年回到昆明,便举行了一次“西南边疆文物美术展览会”,以激发大家注意研究边疆的兴趣,得到包括著名作家沈从文等多方人士赞扬。

  “沈从文写的关于湘西的书,版面及插画多由我父亲设计,他们来往密切。”夏传善说,沈从文的著作中,有三篇谈到父亲的为人和事迹。《中国美术研究》杂志也曾谈到夏明早期绘画艺术在西南边疆地区的影响,称“他的宣传画《要活命就得和敌人拼》是那时的杰作”。

  “1940年,父亲到国立大理师范教了两年书。据《大理市文史资料》记载,大理师范‘大门两侧都由夏明老师(著名画家)画有《坚决抗战到底》和《边疆各民族团结起来》的壁画’。”夏传善说。

  1942年,为了培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抗日宣传师资力量,夏明又和李霖灿、李晨岚、刘鲁也等同学一起在玉龙雪山下筹办丽江师范,并在此任教三年。

  据《丽江文史资料》第五辑记载:“由夏明组织抗战救亡宣传队,创作《谁是敌人——日本鬼子》和《打倒侵略者》的两幅宣传画,在玉龙雪山周边各城乡宣传,影响深远。”

  1938年在沅陵校门前,后排右一为夏明,前排左四为彦涵。

  1937年冬,杭州艺专抗敌宣传队一队一组学生合影于长沙,前排右二为夏明,右三为吴冠中;中排右三为刘宝森(彦涵),右二为闵希文。

  史堂主

  独家

标签:

责任编辑:韩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