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南京方言有“家”啦,档案库建成!
2020-12-04 07:4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薛玲)玉米在老南京话里叫“油珠珠”,螃蟹叫“八只脚”,“银各子”指的是硬币,生病叫“打岔”……记者从南京市鼓楼区获悉,耗时两年多完成的南京方言档案库新近在该区正式“安家”。

档案库已收入不少视听档案

说起南京话,很多人会立即想到“来斯”“啊要辣油”,实际上这已经是现代版的南京话了,很多老南京话都是有音无字,只能口口相传。也正因为如此,用声音留下老南京话显得迫在眉睫。2018年,鼓楼区档案馆找到了江苏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发音人陈宗霞,提出给老南京方言建档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

老南京话是极具地方特色的语言,保护方言、传承方言、挽救方言,让它有“档”可循、有“案”可查,才能留住乡音乡愁。南京方言档案库依托专业的语音录音设施,采用真人语音与文本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纸质、文本、音、像、视频等多媒体方言档案记载体系。记者采访了解到,鼓楼区档案馆现已录入陈宗霞南京方言音、视频档案1737件,包括方言词语1507个、歇后语110个、俗语短句98个、篇章6段、戏曲白局(儿歌)等文艺作品16段。

传扬正宗老南京话

在位于鼓楼区宁海路街道三步两桥社区的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工作室,记者见到了陈宗霞和她的团队成员陈月娥等人。1948年,陈宗霞出生在南京城南门东一所五进深的四合院老宅内,这个大家族已在这处老宅院里生活繁衍了近200年。

陈宗霞父辈五兄弟中,四伯父和父亲性格活跃,颇有艺术细胞,在艰苦繁重的手工劳作中,常会自编自演点“小段子”“打油诗”,说说顺口溜,以调剂枯燥的生活。晚上收工后也会免费给工友们白唱一局,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南京白局”,“那时候没什么伴奏的乐器,父亲和四伯父拿着手边的小茶壶、小碟子、酒盅、筷子敲敲打打就能来一段。”

数十年的耳濡目染,陈宗霞不仅白局、老吆喝张嘴就来,一口老南京话更是地地道道。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陈宗霞还被国家语委权威专家鉴定为“南京方言发音人”。2014年,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工作室正式“开张”。

陈宗霞退休后一直致力于传播南京方言文化,工作室更成为她传承、传播南京方言的“主阵地”。

“有的人觉得南京话不雅,实际上这是对南京话的误读造成的。”陈宗霞告诉记者,老南京话其实非常考究,比如大便、小便,在老南京话里分别称为出恭、小解。而现在很多年轻人爱说的“潘西”, 在陈宗霞看来却是不文雅的,“还有一些骂人的话,老南京话里其实并没有。”

将上线能听可说的语音系统

陈宗霞告诉记者,以前工作室主要通过上课、文艺演出等线下方式传播南京方言,现在网络传播越来越便利,他们也考虑从线下走到线上。记者从鼓楼区档案馆获悉,该馆将与南京开放大学合作,以已经收录的南京方言资源为基础,制作南京方言微视频,以更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扬南京方言。此外,鼓楼区档案馆还计划明年开发上线南京方言的语音系统,感兴趣的市民既可以听,也可以上传自己讲的南京方言,经认可后也将收录,以此不断扩充南京方言档案库。

延伸阅读>>

留住“正在远去的方言”

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龙翔就提交了关于深入推进汉语方言传承工作的建议。

如何保护传承方言?龙翔建议要确立汉语方言保护与传承并重理念,同时要制定汉语方言有效传承的国家规划。此外,还要建立汉语方言活力状况的评估体系。在具体操作方面,也提了不少建议,以此留住“正在远去的方言”。

标签:
责编:马燕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