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最美教师何畏:用信仰之光照亮前行道路
2020-09-23 08:39: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何畏在授课

三尺讲堂可以辐射什么范围?64节思政公共课可以占据大学时光多少的比重?一位老师又可以在人生路途中发挥多大影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思政课老师何畏用切实的行动告诉所有人:方寸之间即有世界,瞬间的灵魂碰撞可以改变人生轨迹。从教11年,何畏用“十年磨一剑”的态度获得学生的敬佩,所教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也连续多年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而她本人成了不少学生心目中的最美教师。

与问题面对面,在理论高处辨是非

“我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2015年9月李露第一次上思政课便被何畏的开场白吸引了,“这位老师可真是个敢于亮剑的人。”正像学生印象中的那般,从小成长于部队大院的何畏深受革命传统教育,对家国情怀有着深刻的感悟。每每堂思政课前,何畏总是习惯在黑板上写上当天的课题名和自己的姓名,在不少学生看来,黑板上白色的“何畏”两个字仿佛有灵性一般,向所有心存疑虑的听课者呐喊着“何畏,何畏,何所畏惧?”

何畏跟学生们交流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我们要努力钻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何畏说。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思政课发展,由她带头组建了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论坛,由6位校内相关专业的师生和1名理工科背景老师组成的“6+1”模式团队,一同备课、开课。“我们最近还考虑将原有的团队升级,变成‘6+1+X’的模式,邀请一些社会人士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中,可以到现场,也可以采用视频授课的方式。”思政课以理论做基石,以思想的碰撞做媒介,就像学生在课后反馈中所说的那般:“因为理解,所以认同;因为认同,所以热爱。”在年复一年的授课中,何畏成了理论与生活的“摆渡人”,将一把把马克思主义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信服并开始寻找自己的道路。

与学生心贴心,甘当团队里的“兜底人”

自述有“镜头恐惧症”的何畏多年来一直将自己藏在校园内,生活里低调谦虚,教学上却气场大开,曾靠着精彩的课堂表现以全校第一的票数赢得南航研究生“最具人气导师”,所教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也被学生评为“最值得听的课程”。2011年,何畏指导学生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2015年,她又带领5名辅导员建立了青年思政教学团队,还有了一个名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微信群。春去冬来几寒暑,团队陆续加入新成员,先后一起开设了思政系列讲座和“理解中国”选修课。

何畏和团队成员

尽管提到自己的成绩面露腼腆,但谈到团队成员和学生时却掩饰不住内心的骄傲。如今,她的团队里已经出现多位优秀“后浪”:辅导员康冲在刚刚结束的江苏省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王洋摘得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并跟随她继续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在提到备赛经历时,康冲说:“每一节课都离不开何老师的悉心指导,很多教案讲稿都被改得密密麻麻,甚至面目全非。”眼下何老师又在指导学生团队备赛“大学生讲思政课”,“有何老师在,我们就不慌。她永远都是那个给我们‘兜底’的人!”学生王苏婉笑着说到。

师生合影

学生荣誉与顺遂的背后既有他们自己辛苦的付出,更有师长的“保驾护航”。在团队共同开设的选修课“理解中国”课堂中,7位老师共享24节课时,每一节课都由团队共同完成,2年间3轮课,从未缺席任何一节的只有何畏。“我是课程负责人,我在,大家才能安心。”何畏笑着说。每堂课后的“答学生问”是课程里最紧张刺激的部分,有时候学生的问题也会将台上的年轻老师难住,每每这时,总是何畏站出来化解难题。她也常常告诉团队成员:“老师不是万能的,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就是接下来学习讨论的重点,我们可以研究了下节课再回答嘛。”

“永远保持‘赶考’的心态和永久奋斗的姿态”

何为师者?韩愈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11年来何畏站在三尺讲台上用鞭辟入里的理论讲解帮助一位又一位的学生解答疑惑,成为学生们心中的最美教师。荣誉和掌声的背后,她却在每一堂思政课前都要焦虑。思政课,既讲理论,更讲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大国崛起与小民尊严”“生态问题的制度根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历史虚无主义怎么看”……这些学生最关切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如何从理论角度向学生们阐释清楚,如何让学生们彻底明白其中的内涵都成了何畏的心头大事。

何畏和学生交流

在旁人看来,在教学岗上工作了十余年的何畏应当是对思政课了然于胸,教学工作早已经在长年累月中变得熟悉且容易。殊不知何畏常常为了准备第二天的课件至凌晨,也常因为授课内容而失眠不安,而这一切都只为了能够在课堂上讲出新意、话出亮点。“为师者当寝食难安。”何畏说,“准备教学内容的过程里如果有发现亮点,会让我兴奋;可一旦课程内容平平淡淡,我也会忧愁,害怕课堂效果不好,学生们不能理解。”教书育人的何畏,对自己的要求极高,她说:“我的差距其实还很大,教学于我而言就像‘赶考’,不敢有任何的懈怠,必须保持永久奋斗的姿态。”正是凭借这一份处事原则,何畏在课堂上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让他们在大好年华里握住自己的钥匙去开启人生道路,点亮自己的青春之火。

【人物介绍】何畏

何畏,女,中共党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6年度影响力人物”、江苏省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荣获“江苏省青年五四奖章”。

(文章图片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供)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喻婷/文

标签:授课;学生;老师
责编:戴雨扬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