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五年五剧,江苏歌剧艺术档案备忘录
2019-12-06 07:3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冯圆芳  
1
听新闻

歌剧《运之河》

  

  创排日历:2014年

  出品方: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演艺集团

  故事画像:《运之河》是填补江苏歌剧十五年“空白”之作,以隋炀帝开掘大运河为经,以隋唐朝代更迭为纬,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主旨,客观还原了隋炀帝开掘大运河的历史功过。全剧形象阐述了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沟通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运输之河”,还是一条承载家国荣辱兴衰的“命运之河”,人们从这条河里看到了爱与恨、兴与衰,看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思想。

  【观众说】

  日内瓦杜乐蒙剧院经理柯罗德:杜乐蒙剧院一年180多场演出,这是今年最有震撼力的一次!

  欧盟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伯恩斯凯:西方歌剧多以歌颂爱情为主,而这部歌剧以历史故事为主题,皇帝形象的个人色彩也很鲜明,大大激发了西方观众探索中国历史文化的好奇心。

  江苏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原副会长李朝润:《运之河》是一条通向世界的“河流”。它的成功给我们两点启示: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一是需要民族化、地域化,二是需要国际化、现代化。只有用人类共通的情感来写好中国故事,才能更好地抵达人们的心灵。

  日内瓦观众Ben:为了挖一条河,中国老百姓承受了繁重的劳役,但这条河又对民族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运之河》启示观众思考一条河流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功与过,增进对人类文明历程的理解与反思。

  新华社驻日内瓦分社高级记者聂晓阳:看完《运之河》后每一个细胞都在兴奋!中国人要受到国际尊重,不是靠我们GDP有多高,而是我们拥有怎样的文化、历史、品位,并能把我们的故事讲给他们听。

歌剧《郑和》

  

  创排日历:2016年

  出品方: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演艺集团

  故事画像:公元1405年,一支浩浩荡荡的船队从江苏起航,拉开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序幕,开启了古老民族从陆地迈向海洋的探索,歌剧《郑和》重述的正是这段航海奇迹。船队与风浪搏斗的力与美,大明王朝的巨型多层船队,“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绮丽风情,一代“航海外交家”的雄才伟业,都在舞台上得到了还原。海洋象征着开放、进取、友谊、梦想,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宗旨,也是《郑和》渴望传递的精神。该剧入选文旅部2018年“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

  【观众说】

  马来西亚华穗艺术节主席周美芬:郑和的故事在我们这里代代流传,郑和是一个文化使者,在马来西亚土地上播撒下了文化的种子。

  剧评人“我看艺术节”:《郑和》在艺术表现上真正做到了中西融合。第二场缝织女的《思夫曲》,西洋美声与民族小调相结合,忧伤压抑又风情万种,一下子拉近了歌剧与中国观众的距离。《等风来》的合唱唱段,大胆吸收高邮民歌《数鸭蛋》的衬词,通过巧妙编曲,将交响乐、歌剧、民乐、宫廷音乐等融为一体,柔软婉约的江南小调变成了大气磅礴的交响音乐。歌词则文白相间,既典雅又通俗,充分考虑当下观众的接受心理。

  歌剧迷@英子:《郑和》在面对历史的时候,一方面是还原,做足了考证功夫,可谓“大事不虚”——郑和航海的历史背景、航线国家、经贸活动、外交事件等都一一得到了呈现;另一方面,该剧在人物形象以及具体事件上则大胆创作,个体的人生追求与集体的家国情怀紧密呼应,可谓“小事不拘”。两种创作方法结合起来,十分精彩!

歌剧《鉴真东渡》

  

  创排日历:2016年

  指导单位:江苏省委宣传部

  出品方:江苏省演艺集团

  故事画像:唐代天宝元年,日本僧人荣睿和普照受遣,来中国邀请高僧前往东瀛弘扬佛法,鉴真毅然启程,六次出海,双目失明后依然不屈不挠,终于到达东瀛,弘扬佛法、传播大唐文化,被日本人世代称作“文化恩人”。《鉴真东渡》通过鉴真一渡幻海、二渡愿海、三渡迷海、四渡觉海、五渡心海、六渡慧海六个部分,展现了鉴真慈悲普渡的悲悯情怀、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艺术再现了这段中日间文化交流的千古佳话。

  【观众说】

  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衷心祝愿作为日中友好“原点”的鉴真精神,能够继续联结起日中人民。

  百老汇著名作曲家、音乐剧《猫王》主演Brian Barrentine:《鉴真东渡》将现代舞台设计与历史人物、典故结合在一起,非常有创意,我太喜欢这台剧了!

  奈良县知事荒井正吾:对日本人来说,鉴真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的一员。鉴真不远万里来到日本,为日本带来文化的火种,他的成就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鉴真主要生活在奈良,因此奈良流传着很多与鉴真有关的故事。鉴真是奈良人的骄傲。

  歌剧迷张子江:当鉴真唱到“一束光,一点火,一盏长明灯穿越银河天宇”时,他对弘法的渴望,对东渡的向往,一下子扑面而来。让观众随着人物的悲喜一起情绪起伏,沉浸在主人公浩瀚的精神海洋中,《鉴真东渡》做到了!

  北京观众丁伟明:“番番往事回思再,历艰难,舍生为法,初心不改。”正如赵朴初先生当年为鉴真大师所填之词,鉴真大师为了信念历经千难万险也不改初心的品质,在当下何尝没有现实意义?

歌剧《拉贝日记》

  

  创排日历:2017年

  指导单位:江苏省委宣传部

  联合制作: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江苏省演艺集团

  出品方:江苏大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

  故事画像:大幕拉开,这是1937年的冬天。战前的南京安宁祥和,但悬在城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即将坠落,战火焚城,昔日体面巍峨的南京城墙霎时满目疮痍……《拉贝日记》取材于有“中国辛德勒”之称的约翰拉贝的真实事件,南京大屠杀中以德国人约翰拉贝为首的一批国际友人,建立南京安全区拯救了几十万中国平民,在战火中书写了一段传奇,也展现了人性中最为崇高和美好的那份善良。

  【观众说】

  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这部歌剧的上演,对我的家族来说是极大的荣幸和鼓舞。歌剧的内容和演员的对白都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对历史的考究让我们非常感动,音乐制作也用一种简洁有力的方式很好地帮助了故事情节的表达。我代表拉贝家庭的所有成员对剧组表示深深感谢。

  维也纳演艺集团总裁帕太仪:我早年曾经在中国从事过歌剧教学,当时感慨教中国人唱歌剧太难了!可是今天,他们这么专业,唱得这么好,令我吃惊。

  奥地利学者Pascal Abb:欧洲人的课本里没有这段历史,媒体上也很少提及。看完《拉贝日记》后,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明确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也是全球历史的一部分,了解这些历史教训是人类的共同任务。

  匈牙利观众MagLeslie Czyzyk:看完这部歌剧,我感到国家之间的文化隔阂并没有那么大,这段中国历史离我们的心很近。

  网友“雾失楼台”:对拉贝们来说,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和突破了狭隘自我的大义、大爱,支撑着他们超越丑恶的屠戮,这股人性的光辉高高升腾,温暖着、激励着台下的我们。《拉贝日记》也使我们正视民族流血的伤口,这个过程当然很痛苦,却也让我们充满力量:只有我的国强大起来,才能无愧于她曾经的受难。

歌剧《周恩来》

  

  创排日历:2019年

  指导单位:江苏省委宣传部

  出品方:江苏省演艺集团

  故事画像:舞台上,中南海西花厅的海棠又“盛开”了。《周恩来》以1960年苏联撤走专家为时间起点,集中展现了周总理一生中几次“化危机为转机”的时刻,塑造了一个睿智坚忍、勤勉为民、坚持独立自主的大国总理形象。“牵挂你,海峡两岸,何日一统;牵挂你,老少边穷,怎样脱贫……”是剧中总理临终前仍念念不忘的牵挂。

  【观众说】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黄宗权:《周恩来》没有套路化的说教模式,没有脸谱化地拔高人物,没有刻意的煽情,大量的细节让该剧充满艺术的精致感,其中最大的进步是歌剧中各个工种的水平都在提高,专业性、职业化程度大大提升。

  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在共产国际的错误领导使中国革命陷入生死存亡一线时,在苏联撤走专家使新中国建设举步维艰之际,是独立自主、依靠中国人走自己的路,挽救了中华民族——这是《周恩来》对我们今天最有启示之处。联系当前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国际竞争,今天中国要发展,就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歌剧迷冯忠义:没想到,歌剧舞台上也能立住中国总理!当看到刚做完手术的“周总理”深夜伏案工作的灯下剪影,生命即将走到终点之际仍然惦记老少边穷地区脱贫、祖国一统大计,我们都越来越清晰地触摸到了总理心中那无言的大爱。

  延安市民邢延芳:当年周总理率领红军队伍来延安时,就在我家里住了几天;1973年周总理回延安时接见了延安党校的同志,我父亲就是其中一位。总理去世后,许多怀念他的乡民把祭奠总理的花圈送到了我家。在《周恩来》中,我仿佛又看到了总理那埋头处理政务、鞠躬尽瘁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身影……

  记者 冯圆芳 整理

标签:歌剧;郑和;运之河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