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张矾:“春晖”让四百多名孩子有了家
2019-12-05 07:2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 慧  
1
听新闻

  

张矾

  周末的早晨,张矾起得比往常更早一些,之后便在厨房里忙活开来,洗菜切菜,动作熟练有序。锅里咕噜咕噜冒腾着热气,散发着阵阵暖意,也将陆续回到“家”的孩子们的心烧得暖意融融。

  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有的父母双亡,跟着年迈的祖父母生活;有的双亲残疾,无力抚养……每个周末和假期,孩子们像“小候鸟”一样,从泗阳的四面八方“飞”到位于桃源绿岛的“爱心小家”,和“张妈妈”一起共度周末。对他们来说,世界有些残酷,而这里是一个小小的港湾,有温暖和希望。张矾清楚地记得达子爱吃毛豆炒肉,德子喜欢吃牛肉……“这么多年,我们早已像家人一样。”说这些时,她的脸上洋溢着母亲特有的笑容。

  在孩子们的心中,张矾是他们的“张妈妈”。她个子不高、身材微胖,2010年起一对一资助贫困儿童,2013年牵头创建泗阳县春晖民间助学协会,通过网络团结1600余名爱心人士,已经帮助了超过400名孩子。张矾坦言,自己幼年受了不少苦,更能对贫困孩子感同身受,“因为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我自己。”

  1980年,张矾出生在泗阳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10岁那年,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张矾不得不辍学在家,干农活补贴家用。1990年,张矾受到了南京司法厅一位名叫陶国元的干部的资助,爱的种子就这样种进了她的心田。1994年,陶国元当外公了,委托张矾父亲在农村找个保姆,张矾自告奋勇“担当重任”。张矾在陶国元家里住了下来,但她并没有被当作一个保姆,而是被陶家像自家孩子一般对待。陶国元和家人买来课本,教张矾读书认字,之后还送她去服装裁剪班读夜校,让她顺利完成了初中学业。“陶叔叔一家给了我父母给予不了的关心和呵护,让我觉得被人关心很幸福。”回家那天,陶夫人把张矾的工资存折交到她手里,并赠送给她一件礼物。“那是一个手电筒,叔叔阿姨说农村的夜路很黑,手电筒可以照亮回家的路。”

  一个小小的电筒,不仅照亮农村的夜路,也照亮了张矾的人生之路。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那之后,张矾就在心里暗暗立下一个志愿:要尽自己之力反哺社会。她将自己的民间助学协会起名为“春晖”,这10年来,张矾和她的团队走遍了泗阳238个村,实地走访了贫困家庭3000余户,平均每个月下乡达15次以上。每次下乡,张矾总是背着大包小包,把在网上募集的助学金、学习用品、衣物等送到贫困学童手中。张矾说:“贫困儿童过早地失去了父母的关心和家庭的温暖,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资助,更多是心灵上的修复和精神上的抚慰。”每次与受助的孩子见面时张矾总要送上一个大大的拥抱,将他们紧紧搂在怀里。到了周末和节假日,张矾把孩子接到家里,为他们准备饭菜,陪他们学习、聊天。在接触中,原来胆怯、害羞的孩子们渐渐敞开心扉,情感上也越来越依赖她,现在,孩子们看到张矾,老远就大声喊着:“张妈妈、张妈妈……”

  “被关爱过的孩子,心里是阳光的,我自己能感到,这称呼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他们的健康成长让我感到深深的幸福。” 张矾说,有的时候,母亲看她太辛苦就劝她:“少收点孩子吧。”可她却说,“这孩子不帮,可能一辈子就没了,我必须要拉他一把!”

  张矾自豪地告诉记者,如今他们资助过的400多名贫困学子中,已有34人圆了大学梦,6人走上了工作岗位:“我们家的孩子都非常优秀,有的参军、有的当了护士……”最近,张矾关掉自己经营多年的壁纸店,和协会会员种菜、养鸭,开微店卖绿色有机农产品,她透露自己接下来的计划,和只有初中学业水平的孩子们一起干事业,让他们生活得更好更有希望。张矾的脸上绽放出温暖的笑容。

  记者 王 慧

标签:张矾;孩子;暖意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