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电视机的客厅 被手环“套牢”的生活 被算法“暗算”的人设
我们改变时代,时代重塑我们
科技进步,让我们用一秒钟沟通世界,一分钟从地面来到天空,一小时从南京来到上海,一天跨越太平洋……人类的每一次发明创造都让时代脚步加速前行,对于身处变革时代的我们来说,技术的每一次跃迁,都会在我们生活的那一块小池塘里激荡起圈圈涟漪。有些变化,我们还来不及想象便已发生,而当我们终于开始留意的时候,或许时代的巨轮已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模样。记录下一个时代的印记,就为我们的存在增添了一行可被后人解读的注脚。
没有电视机的客厅
刘国庆的4岁儿子,前不久被幼儿园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让孩子画超市里一件印象最深的商品,结果儿子的“抽象派”作业令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终的答案竟然是:电视机。
原来刘国庆家的客厅不像别家摆着电视,他儿子从出生那天起就生活在一个没有电视机的环境里。因为习惯看电脑,刘国庆多年前就将有线电视机顶盒取消了,后来索性将电视机封装好放在大衣柜顶上,在原先放电视机的客厅里打了一排书架。
虽说没了电视机,可刘国庆儿子这一代,似乎出生后最娴熟、最无师自通的一个动作就是划屏,虽然牙牙学语,话还说不周全,但在手机、iPad上划屏却成熟老到,“那是他们与世界沟通的另一个方式,至于家中有没有电视机这件事,几乎所有人都无感。”刘国庆说。
直到孩子对商场里的电视机发生了兴趣,刘国庆才留意到,他的下一代可能要度过一个没有电视机相伴的童年了。
对很多70后、80后来说,客厅里的电视机曾是家庭生活的重心。晚间7点收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到了晚间黄金档,坐在电视机前等候《新白娘子传奇》更新一集,或者《戏说乾隆》连播两集,这些早已成了美好的记忆。
也就是10多年前吧,中国人的家庭生活还是以客厅里的那台电视机为中心,其作为家庭娱乐核心与联系家人情感纽带的功能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
直到手机与平板电脑出现,人手一个“小电视”,让很多家庭的大电视机反而成了客厅的一个摆设。
现在刘国庆家的客厅成了儿子的“游乐园”,堆满了几架子书和玩具,而这样的变化并非个案。南京尚层装饰公司承接别墅以及一些高端客户的室内装修项目,经理陈靖说,以往客厅装修,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电视背景墙,可最近几年公司接的项目里,不少90后家庭的客厅里,索性连放电视机的位置都没有了,设计也越来越多元化。
客厅里的电视机遭冷落,晚饭后以电视机为中心的家人围坐氛围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更体现个人化特质的小屏生活形态正在形成。
80后媒体人汪惠女士回忆自己小时候,父母常常会在客厅里边看电视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些单位的人和事。而现在晚上把孩子哄睡后,她和老公的生活模式是一人一个手机默默地刷着。
而对于其他一些年轻人而言,电视机只是用来打游戏、追网剧的另一块更大一点的屏而已。为迎合年轻消费者,各大厂商如今纷纷将网络、游戏、资讯等越来越多的功能集成到各自品牌的电视机上。
汪惠坦言,如果时间允许,她也很享受窝在客厅沙发上通过网络追剧的惬意。“不过,那根本不现实。”她说,两个孩子和繁忙的工作早已让她焦头烂额。上一次坐在客厅看电视是什么时候?“不记得,反正是很遥远的事了!”如此一来,“空”下来的客厅,不再是家庭的“C位”,那些“围坐电视机前”的日子或许只有在“春晚”那种颇具象征意义的时刻才会来临。
刘国庆说他原本想买一套高清投影系统安在客厅里,但又觉得5G就要普及,或许虚拟现实和体感增强产品会成为主流,“所以让客厅的大屏继续空着吧,客厅里没有了电视机,现在陪孩子玩成为我们增进家庭交流的一种方式。”
被手环“套牢”的生活
25岁生日时,陈晓智送给女友的生日礼物是一款电动牙刷,35岁生日时,已经成为孩子他妈的妻子收到了一个扫地机器人。
和大多数夫妻一样,陈晓智和妻子总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家务事吵架拌嘴。特别是拖地这件事,总能让妻子和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吵上一架,于是对电子产品有着格外迷恋的陈晓智,为家里添置了一台扫地机器人。
一度从常州过来帮助照顾外孙女的岳母总觉得扫地机器人扫不干净,暗示两人应该亲力亲为多做一些家务,其结果是陈晓智又买了一台擦地机器人。
陈晓智在一家私营企业工作,应酬和出差是常态,妻子每天除了上班还要哄孩子睡觉,陈晓智深夜回到家实在没心情再扫地,而请钟点工夫妻俩都觉得不划算,最终还是买了扫地机器人。
“自从有了这东西,你不知道少吵了多少架。”陈晓智觉得自己的决定格外英明。
随着科技产品越来越深度介入我们的生活,人们的许多观念正在悄然改变。和陈晓智相比,他的女儿很早就学会了做家务,不过所谓的做家务,就是帮忙把碗放进洗碗机,或者擦拭扫地机器人。
更广泛的改变发生在生活习惯中。
“今天深睡时间只有1小时38分,睡眠质量太差了!”看着健康手环上只有71分的“健康成绩单”,在一家外资公司工作的70后刘芳显得忧心忡忡。
在职场,她是雷厉风行的部门领导,而每当她低头看向左手腕上的智能手环,她就回到了那个备受失眠困扰的人。
就像工业革命让人们普遍有了时间观念,从而导致列车运营时刻表、以及餐厅营业时间等许多相关产业发生变化一样,手环也在改变着刘芳的生活节奏。
她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环里的睡眠记录,如果深度睡眠超过2小时,夜里只醒一次的话,那么健康得分有可能超过80分,那一天她的心情都会很明亮。而如果只有60—70分,她明显会感到很焦虑。
“只要你戴着手环睡觉,它会记录你每天深睡多少、浅睡多少,快速眼动多少,清醒几次……”刘芳感慨,人确实会被仪器所“困”,其实有时自我感觉睡眠还好,但一看手环上很低的睡眠成绩,心里就会很失落,数据时代,人们有时宁愿相信数据,而不相信自己。
有意思的是,刘芳单位的几个同事都戴上了智能手环。单位忙,工作强度大,加夜班是常事,“每天早上,部门会的第一件事是比健康数据,谁睡了一个好觉,谁得了一个90分的睡眠高分,都会成为同事羡慕的理由。”刘芳笑道。
电子设备解放了我们,又让我们时时为它所“困”——
使用“keep”进行运动记录监测的人,如果每天没有完成应该完成的运动,就会被不断推送提醒,你该运动了;使用“薄荷阅读”应用的人如果阅读记录被“标灰”,意味着你该赶紧续读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人性被电子化了。
被算法“暗算”的人设
随着一声微信的叮咚声,深夜里徐丹丹的手机亮了起来。
9块9,亲属卡扣款,来自拼多多平台商户,买东西的是城市另一端的70岁的父亲。
徐丹丹莞尔一笑,已患手机深度依赖症的父亲,似乎还对微信亲属卡扣款一事不明所以,能这样为父亲花点钱,她心里还挺开心的。
不过,随着这样的购物多了起来,徐丹丹也不禁担心,父亲原本挺节省,平时不逛衣服店更不会买这买那,可自从玩上了拼多多,老人几乎就成了刚上淘宝时的她自己。“双11”这天,徐爸爸又买了不少东西,而且最大的特点是经常重复购买同一类商品。
玩拼多多的这一年来,徐丹丹暗自观察,父亲买了几块不知名但外观都很炫酷的手表,几把led手电,几个身材很小却声音都很响的立体声音响,几个不同品相的手串,几个型号不一的茶杯,以及无数钓鱼应用之物。
比年轻人更有好奇心和时间,让越来越多的老人成为“银发低头族”,这既是互联网时代的一道风景,也无疑成为新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的普惠性让老人和年轻人一样享受到了获取资讯和及时交流的便利性,大大提高了他们融入时代的能力,但当老人们畅游信息之海时,却也总会陷入“推送海洋”而无法自拔,而老人们的每一次购物都会令“兴趣壁垒”加高一寸,以至于他们最终会被“圈禁”在个人喜好的孤岛上。
如果说,手机、iPad和其他电子产品对生活的介入只是一种表层的改变,那么算法机制对人的塑造则更令人生畏。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某国企工作的袁女士发现,当她和女儿在同一个网购平台上同时输入“连衣裙”后,推送的结果竟然完全不同。简而言之,女儿搜到的大都是两三百元的连衣裙,而她搜索到的都是上千元的连衣裙。
这就是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底层秘密——算法机制。利用互联网无远弗届的特性,根据你的消费习惯、购物记录、浏览偏好,乃至旅游记录、身边友人聊天的关键词,揣摩你的消费能力和你的审美偏好,从而实现精准营销。
“每给你推送一个广告,背后都是算计好的。”袁女士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在被推送强化我们的喜好,所以我们反而很难去突破边界。”
“试想一下,如果你想按照金融街月入5万的白领这样的‘人设’去刻意打造自己,那么围绕你身边的大数据都会自动匹配,并为你的白领人设进行‘加持’。”袁女士总结,“实际上,你会从一个幻想中的你变成一个被算法塑造出来的你。”
其实这也是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都面临的窘境,移动互联网以几何级数拓展信息的边界。我们都被牢牢“粘”在网上,一方面我们“想啥有啥”,在信息服务和文化、商业的分享上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另一方面,我们又像是被算法筛选过的“囚徒”,被封闭在“兴趣鸿沟”之内——苏格拉底曾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但在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这还有可能么?如果我们不加以警醒,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被大数据塑造,而不是真正获得成长。
记者 徐宁
>>> 记者手记
被进步“驯化”的我们
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名著《人类简史》里曾提出,人类将野生小麦、稻谷等农作物驯化成了自己的食物,而人类最终也被这些农作物所驯服——再也离不开米面构成的主食,从而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
几乎人类每一次进化跃迁,都伴随着发明创造,而这些发明本身似乎都最终让人类本身成为被驯服的对象。科技的日新月异,让当今的代际变化以10年、5年甚至3年计。当拥有汽车还是许多人的梦想时,新能源车取代汽油车之势已无法阻挡。当一些人还在纠结购买65寸电视还是70寸电视时,一些人开始将电视机送人了事。
在所有因科技发明带来的改变当中,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无疑是最大的——人类发明互联网,从而成为“网民”,人类发明自拍设备,进而成为“拍客”,而每一个新名词的诞生,就意味着一套新的驯化过程的开始。最可怕的是,移动互联网对人类的“驯化”是一场不分年龄层次的无差别“攻击”,从刚会走路的孩童到每天为生计奔波的中年人,再到银发飘飘的老年人……许多不经意的改变正在我们身边发生,许多不经意的“塑造”伴随着我们的满足而来,而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人们还来不及认识的生活方式的悄然改变。
这甚至让乡愁的含义都会发生改变,当“10后”长大成人回首童年,记忆中那个温馨的家里,父亲斜躺在沙发上捧着手机打游戏,爷爷奶奶在拼多多里挑着衣服,妈妈在用iPad开着弹幕看网剧,厨房里传来洗碗机嗡嗡的电流声,客厅里是满地乱转的扫地机器人……这些是否会成为他温馨的家庭记忆?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所孕育的生化人将翻开智人进化新的一页(这当然又是一个新的“驯化”进程的开始),他们或许将成为我们下一代的伙伴甚至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这不仅是尤瓦尔赫拉利的疑问,也是今天的我们应该直面的问题。
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