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获中国政府友谊奖的德国“双院士”—— 哈罗德·富克斯:科学是国家间沟通的共通语言
2019-10-29 22:1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拓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0月29日讯10月中旬,在南京理工大学的一场治学经验分享会上,南理工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所长哈罗德富克斯教授讲述了自己的科研人生。

  富克斯是德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双院士”,也是国际知名的表面化学及纳米生物学学者,刚刚获得2019年中国政府友谊奖。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在扫描探针技术、自组装纳米材料、纳米生物体系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横跨多个领域,“非同寻常”的学术生涯

  富克斯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学霸”。由于高中时代就对物理颇为倾心,进入德国萨尔大学后,他选择了理论物理作为自己的主攻专业。“硕士期间,医学院有团队开展针对人脑的新型实验,并在校内招募有电脑编程经验的学生,当时的我对物理之外的实验兴趣浓厚,便主动报名参加。” 富克斯回忆说,转而从事生物医学和生理学研究的一年半时间里,他“邂逅”了生物纳米结构,直至今天,这依然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跟随国际纳米材料届的权威赫伯特格莱特教授读博期间,富克斯主要基于电子显微镜开展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行为研究,当时一篇论文极大地引起了他的注意,IBM公司在瑞士的研究中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材料表征技术,用一根金属探针看到平整表面的原子结构,即STM(扫描隧道显微镜)。他当即决定放弃去往美国哈佛大学开展博士后工作的机会,动身前往瑞士,开始为期1年的博士后项目工作参与搭建STM,此项成果后来获得了198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时光,STM是全新的方法,非常有挑战性,没有人知道它能否成功。团队在仅1年的时间内就发表了6篇论文,取得了很多成果。我们第一次看到了石墨表面的原子结构,从原子尺度上观测到了氧原子在表面上的移动。除了图像信息外,还获得了电子态的信息,使人们能够从原子层级了解界面的电子性质。”谈到这里,富克斯的语气依旧掩不住兴奋。

  博士后项目结束后,富克斯本计划回萨尔大学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他再次收到了德国巴斯夫公司的offer。巴斯夫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厂之一,早就对富克斯青睐有加,希望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开展一项全新的研究——超薄有机薄膜的性质研究。彼时,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德国工业史上才刚刚兴起。“就这样,我又在一个全新的学科领域内开启了与此前截然不同的一段职业生涯。”

  从物理学到生理学、生物医学,再到纳米科学、材料化学,从大学到研究所再到企业,富克斯说自己“非同寻常”的“跨界”经历并非“有意为之”。经过诸多尝试,他才逐渐明确了自己“更重视”的研究方向。

  

  科学是纯粹的,中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1996年,第四届国际纳米科技会议在北京举行,富克斯受邀参加并做大会报告,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他参观了中科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纳米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已经很擅长研制新材料,但在仪器设备方面相对落后,”富克斯回忆说,“但那时我就确信,中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自此,富克斯与中国的关系更加紧密。

  “沟通在科研中尤其重要,”富克斯说,“抛开其他背景因素,科研人员之间随时都乐意就科研进行沟通交流。”在他看来,科学是一门通用语言,因为科学是纯粹的,是为人类所公认的真理,所以即便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员说着不同的语言,但仍能就某个相同的科研领域进行交流。

  2012年,受到导师格莱特教授的热情邀请,富克斯作为首席科学家加盟南京理工大学格莱特研究所,并成立纳米自组装结构团队。在加入南理工之前,他已经在中国推动了几个大的合作项目,比如德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开展的“特别研究领域重大项目”。该项目包含德国明斯特大学和清华大学在内的22个研究小组。“合作的开始就像纳米结构一样小,但随着沟通交流的扩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紧密,你会逐渐获得机会、资源等。”富克斯说。

  自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在南京理工大学成立以来,富克斯每年大约有3个月的时间在南京度过。相较于中国的其他城市,富克斯认为南京别有一番风味。“我非常喜欢南京,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中国的历史古都,还因为这座城市美丽的风景。也许它不像中国其他大城市那么繁忙,但独具一种特殊的韵味。我非常喜欢这种感觉。”

  2016年,作为发起人之一,他联合澳大利亚和德国的科研机构,在格莱特研究所成立“纳米功能材料研究部”。研究所成立之初,他还亲自参与设计和订购了一套原位超高真空光发射电子显微镜和超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互联系统,该系统在当时属国内首套。富克斯说,格莱特研究所的初衷类似于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主要进行的是基础研究,而不是要出具体的成果,“纳米技术不是使物质变得更小,而是调控分子、原子的位置和属性的手段。它可以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成像等不同学科、不同领域,这也正是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能作贡献的地方。”

  

  让青年科学家有更多机会去做基础研究

  “一个月前,德国的利奥波第那科学院和中科院签署了《北京宣言》。”富克斯激动地说,这项宣言旨在给青年科学家更多的预算、更多的自由去做基础研究。“有些人会说这是无用的,但在许多情况下,有用的东西往往隐藏在无用的地方。”

  正是这种看似“没有成果”的培养模式,却在材料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2017年起担任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所长,富克斯就投入大量精力,为研究所的发展和规划制定方针和政策,并利用其国际影响力为研究所招揽优秀人才。夯实基础研究也一直是富克斯所倡导的研究模式。在今年1月25日举办的在华工作外国专家新春座谈会上,富克斯就围绕“基础科学研究”向科技部建言。“过去二十年,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政府仍需在未取得突破的尖端科技领域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促使成果转化为竞争产品和创新力。”

  9月30日,富克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授予2019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这是中国政府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荣誉奖项。富克斯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是“一辈子仅有一次的经历”。“你不会去期盼着获奖,因为这就是我们的日常工作。不管得不得奖,我们都会一直做下去,只能说我们非常幸运。更重要的,能够获得这一奖项,离不开在这里工作的所有人。”

  作为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的现任所长,富克斯一直注重培养青年一代的研究人员,他认为年轻一代才是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南京理工大学以及整个材料学科的未来。针对“我们应该做什么?”这个年轻人最常问他的问题,富克斯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签署《北京宣言》的时候,会上有两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的克劳斯冯克里辛和中国的杨振宁教授。”富克斯告诉我们,“现场有年轻人也在问杨振宁教授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这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这样回答,这也是我想对年轻人说的。首先找到自己喜欢什么,然后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然后融入到世界上这些人中。首先找出你喜欢的东西,然后去做,去冒险,你一定会赢的!”

  记者王拓 通讯员 崔玉萌 牛天超

标签:富克斯;非同寻常;学术生涯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