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八日晚上,侯少奎表演封箱之作《单刀会》片段。图为侯少奎谢幕惜别观众,惜别舞台。
昆剧大戏《顾炎武》发布会上,顾炎武扮演者柯军因其学生杨阳迟迟未答应他接棒成为昆曲非遗传承人而当场落泪。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在台下提点青年昆曲演员,对晚辈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2017年10月6日,昆山当代昆剧院“闺门旦”、28岁青年演员王婕妤正在侧台候场。
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吴美玉,因为个头较小,用竹竿给孩子们指点手眼身法步的位置。
泪水、汗水、关心、迫切、不舍、期望……一组囊括了昆曲人各种鲜活面孔的展览——《传曲人》韩承峰纪实摄影展,近日在江苏省文化馆艺术展厅亮相,引发极高关注度,大批摄影人、戏曲爱好者、非遗专家、媒体人、普通市民纷纷前往参观,“有创意、有内容、有故事、有温度”成为大家点评这次展览用得最多的话语。
作为昆山的一个基层文化干部,韩承峰从事摄影多年。这些年,他最喜欢的就是拍摄人,拍摄具有人文关怀的纪实题材——既不打闪光灯,也不做任何后期处理,完全原生态、真实地再现彼时人物。作为地地道道的昆曲故乡人,从何角度入手拍摄一组昆曲人,是他给自己出的一道题目。当他搜遍网络后发现,人们大多见到的是光鲜亮丽的剧照,但通过纪实角度拍摄昆曲人台下幕后的影像资料却很稀缺,于是,《传曲人》纪实摄影专题由此切入铺展开来。
2017年10月5日,“昆曲回家”系列活动在昆曲故乡昆山启幕,其间,全国8大专业昆曲院团和55位昆曲名家齐聚昆山,同演经典昆剧《牡丹亭》,别有一番致敬先贤、饮水思源的特殊含义。那一天,韩承峰为《传曲人》这个题材按下了第一次快门。他将镜头“向下”,聚焦台下、幕后、戏外的昆曲人如何以多种形式“传曲”,个中故事令人动容。
传曲普及
“南昆”代表人物之一、上海昆剧团原团长、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是个对待艺术十分认真的人,后台一应事宜全都亲力亲为。10月5日那天,刚好蔡老师要演《牡丹亭拾画叫画》,需要用到灯笼和画轴两样道具。化好妆后,蔡老师心心念念这两件道具,满后台翻找,看到灯笼之后,心放下了一半,但那幅杜丽娘的自画像一直没找到。于是老爷子来来回回不停地在后台搜寻,终于,在一只不起眼的道具箱里发现了这幅画轴,这才放下心来。
韩承峰发现,蔡老师不仅对艺术认真,还悉心指导中青年演员提升表演水平,醉心于创新引导普通观众赏析昆曲。“蔡老师特别喜欢跟年轻人交流,不论是自家院团的年轻演员,还是别家院团的,甚至是不怎么熟悉的,他都会主动上前打招呼,对年轻戏迷也是这样,特别热情地交流对昆曲的认识。”
蔡老师在巴城乡镇活动上的一次“传曲”过程也令韩承峰记忆深刻。那天蔡老师在台上讲解一出戏,剧情大概为李白和一官员之间发生的故事。“当时台下坐着的是当地普通老百姓,很多人从来没看过昆曲。为了让他们了解这个故事,蔡老师一个人在舞台上既表演李白,又表演官员,边演边解说,为什么这里该唱,这里的念白又是什么意思,这个动作为什么这么演……”幽默、生动地给当地百姓上了一堂昆曲普及课。拍下这组图片后,韩承峰对蔡老师的敬意又多了一层。
不舍惜别
让韩承峰记忆犹新的另一位传曲人是“北昆”代表人物之一、80岁高龄的“活关公”侯少奎。他把自己告别舞台的封箱之作留在了昆曲故里,也正是在今年6月的这次阳澄曲叙演出中,韩承峰的快门记录下了那个感慨万千的谢幕,一个充满了不舍与惜别的瞬间。
“知道侯少奎这个‘活关公’是在网上,所以刚开始我以为那只是个封号而已。然而看过他在巴城的封箱演出之后,我确信,这个封号是如此形象,如此名副其实。”韩承峰向记者描述那次看到侯少奎关公形象之后的震撼,“上半场是侯老的学生董红钢饰演关羽,连唱带武,十分精彩。下半场轮到侯老出场,尽管他学生年富力强唱做俱佳,但侯老一开嗓,就把我震到了,不仅仅是响亮,而是一种带着内心情绪和特别个性的音色糅合在一起的听觉效果。他一招一式、出神入化的表演,让你不得不感慨:真是活关公!”
那天,韩承峰拍了一组幕后照片,包括侯少奎帮学生勾脸、师生走台等,但他一直在等待某一个时刻出现。直到侯老谢幕,幕布缓缓拉上、即将合拢的那个瞬间,韩承峰找到了一种代入感,“我在想,如果我是侯老,那一刻对我意味着什么?跟观众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是那种惜别感!他双手合十,就在幕布快要合上的时候,我连拍了十几张照片。我把所有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感慨,化作了指间快门。”韩承峰回忆说。
泪水期望
纪实摄影就是要抓住人物最动容的瞬间。在展出作品中,有一张昆剧名家柯军涕泪交加的图片十分引人注目。韩承峰说,这也是一次机缘巧合,碰巧去参加一次新闻发布会,也刚好遇上了柯军这对有故事的师徒,于是抓住了这个感人瞬间。
故事是这样的:2018年7月15日,原创新编昆剧《顾炎武》新闻发布会在昆山宾馆举行。发布会上,该剧导演卢昂和主演柯军在台上与主持人对谈。当被问到昆曲人才培养话题的时候,话筒交到了柯军手上。韩承峰回忆说,当时的情况很有意思,柯军听到这个问题后,愣了两三秒之后才开始说话,他说很希望新人杨阳接棒成为昆曲非遗传承人,本以为这个谈话也就几分钟的事,没想到杨阳始终没接口。于是他跟杨阳约定,给他考虑一段时间再作答复。没想到第二次询问,杨阳依然不表态。柯军又给了杨阳三个月的考虑时间。结果三个月后,杨阳谈了自己的苦衷,仍旧没有答应做昆曲非遗传承人。柯军想不通,为什么昆曲传承这么难!在发布会现场,柯军当场就落泪了。“当时,杨阳已被主持人请到了台上,他见老师如此执念与动情,当场表示愿意接棒昆曲传承发展大业,全场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韩承峰告诉记者,那天他只是知道这个发布会顺路去听听,随身也就只带了一个长焦镜头,“没想到运气这么好!不过这个场景,还真的需要长焦,否则饱满度不够。”
沧桑传承
专业之外,昆山地区还有不少昆曲老师活跃在业余曲友、小朋友的传曲事业中。
2019年3月24日,84岁高龄的昆曲继字辈老艺术家柳继雁应邀来到位于巴城老街与昆曲曲友交流。柳继雁认真地给戏迷做着分享,告诉大家如何发挥想象、投入到情节所需的人物角色中。当她伸出双手示范闺门旦身段动作时,韩承峰抓拍到了那手指严重变形的双手,“当年的闺门旦,在舞台上曾经多么靓丽,如今却随着年龄增长,风华慢慢褪去,强烈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另一位是昆山巴城镇石牌小学“小昆班”的指导老师、75岁的老人吴美玉。吴美玉是江苏省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从事昆剧表演艺术四十多年,主攻武旦兼贴旦,2001年退休后就在苏南一带给孩子们指导昆曲表演。她因为个头较小,给孩子上课的时候,手里总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一来给孩子们指点手眼身法步的位置,二来在孩子们练习空翻的时候扶上一把。“她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副嗓子,已经嘶哑得讲不出话来,却还用那低低的气声在给孩子们说戏。”
这次昆曲人的拍摄之旅,对韩承峰来说,也是对昆曲传承的进一步了解之旅。他说,如今昆山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都陆续成立了“小昆班”,常年聘请专业戏曲老师培育昆曲春蕾,“小昆班”里,走出了近百名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获得者。
传播群像
一批极具影响力的作家、戏剧家、制作人、媒体人不遗余力地传播昆曲,助力昆曲艺术开枝散叶。作家杨守松历时十余载,研究昆曲史,遍访传曲人,终成“三部曲”。长年笔耕致使他眼疾加重,即使弱光之下也只能佩戴墨镜。其著作《昆曲之路》《大美昆曲》《昆曲大观》轰动昆曲界,《大美昆曲》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著名戏剧导演、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博士生导师卢昂在执导昆剧大戏《顾炎武》期间,先后写下的导演手记比剧本字数还多,达两万余字。昆曲回家——大师传承版昆剧《牡丹亭》总制作人、中国台湾籍戏剧制作人林恺为推进昆曲两岸交流走亲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韩承峰表示,此次影展所呈现的60幅昆曲题材纪实摄影作品,只是一个小结,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将奔赴海内外系统拍摄“传曲人”,讲好昆曲传承、传播的中国故事。
记者 高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