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动情故事 一个高频问题
“几十年来我在医院挂水,从来不让护士扎右手,左手血管不能再扎了,就扎脚上的血管,平时也不打篮球、排球、网球,生怕影响右手书写小字时的精微度和敏感度……”宣讲台上,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苏省书协主席孙晓云以“用60年的书写实践来承传中国传统书法”为题的动情讲述,深深打动着现场听众。
三个动情故事 一个高频问题
孙晓云: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永远在路上
“崇德尚艺——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活动”是中国文联展现文艺界正风正气,树立文艺界良好形象,团结凝聚更多从业者、爱好者立志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举措。活动期间,8位文艺名家分为三组进行巡回宣讲,讲述自己从艺过程中最真的感悟。其中,8月28日、29日,孙晓云一组来到广西南宁和海南海口宣讲,让当地基层文艺工作者在笑与泪中感受信仰、情怀与担当。
“我的学生时代,所有书本的空白的地方,都会密密麻麻写上字,画上画,不留一点空隙。记得我5岁那年出麻疹,连着十几天高烧昏迷。我迷迷糊糊醒来的时候,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写字’……”
作为新中国书法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实践者,孙晓云3岁开始习书,而后下乡插队、当兵、做图书管理员,一直到加入书法协会,她从来没有停止过书写。回忆起与书法相伴的人生,64岁的她最想告诉大家初心的力量:“写书法就是我最大的快乐,这颗‘初心’,就像一粒种子,牢牢地扎根在我心里,是我这些年来不断学习、研究、实践书法的最原始的动力……”
签名售书,是现代书法家跟读者之间一种独特的沟通和交流方式,而这种零距离的交流方式,也让孙晓云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更坚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粗略统计,孙晓云18年来签过的图书不少于五万册,其中最长的一次是她用五个半小时签了四千册书。如此短时间内不停重复自己名字的书写,导致她的右臂肌损伤,痛苦不堪。但“爱手如命”的孙晓云却乐此不疲,因为在和每一个书法爱好者的交流中,她获得了动力,“我觉得我一定要做一个雅俗共赏的书写者,因为中国文字、中国书法是和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关联的事情,当前信息化时代,书法离人们越来越远,我们必须用各种形式传播书法,把书法写好是中国文化最直接、最简便的自信方式。”
孙晓云术后的故事,则告诉人们:“一切理想的实现,来源于坚持!”
2013年孙晓云动了个大手术,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只能侧着脸看楼下在院子里散步的人们,不管是健步如飞的年轻人还是步履蹒跚的老人,她都无比地羡慕,但内心并不沮丧,反而充满着希望,期待自己早一点可以像他们那样。她说:“我那时才懂得,健康时的烦恼和沮丧有多渺小,甚至有多奢侈,坚强往往属于那些有希望而希望并不大的人。”她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一句话来形容她的心情是“仿佛若有光”,却是奔向光明豁然开朗的原始动力。术后孙晓云有半年时间背都弯不下来,只能直着身子写大字。她更感到了时不我待,经过不断努力,她慢慢恢复了写小字,而后完成了小楷《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历代家规家训》等共10万字的作品,她创作的3万字行书《中国赋》已于今年6月亮相江苏书展,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这已是孙晓云第四次参加宣讲,北京、山东、上海、广东、贵阳、安顺、成都、重庆、广西、海南……近两年来,已是耳顺之年的她和其他几位艺术家一路行走,跑了十几个地方,将自己从事书法创作数十年来的心得跟基层的文艺工作者分享。
台上台下互动交流,孙晓云说,尽管地域不同,但一个问题特别“高频”地被提及:如何摆正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事实上,这是书法界一直没有停止讨论的问题。“我们不要背上传统的包袱,同样也不要背上创新的包袱。”在孙晓云看来,继承和创新不仅不对立,相反它们是一对好朋友: 同步向前,相互成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能重复。文艺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创作出满足当代人民所需所求的文艺作品,那么这种创作本身就是创新的。” 创新不是隔靴搔痒,传承也在自然渗透。“现代人可以通过电子版来学习古代碑帖,这本身就是在创新了,但其实书写的原始面目没有改变,我们必须拿着毛笔,面对纸,蘸着墨书写。”
晚唐诗人司空图曾云:“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孙晓云认为, “与古为新”四个字就是对于继承和创新关系的最好诠释。
书法惠民、写春联、送福字……走在“送”文化、“种”文化的路上,孙晓云说这十几年下来,她体验、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在人们心中被重新唤起,分量越来越重,普及面越来越广,同时对她本人而言也是一种独特的收获。
遥远的克拉玛依让孙晓云印象深刻。前一段时间,她随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到新疆克拉玛依,那里的书法爱好者知道她要来,特别希望和她交流,可是一想到克拉玛依这么偏远,又觉得这个消息不是真的。等孙晓云真的出现在克拉玛依时,他们激动得不得了,都拿出自己作品请她点评。
“他们拉着我问长问短,对书法的那种渴望,可能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没法体会的。我自己也很感动,同时觉得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我60多岁了,一定要趁我现在还能书写,多为这个时代留下点东西……”
以分享小故事的形式,进行严肃主题的宣讲,在孙晓云看来特别接地气,入耳、入脑、入心。“我希望通过自己从事文艺工作的几个小故事来启发大家的初心,坚定大家的方向。文艺工作者一定要跳出自己的小圈子,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
记者 陈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