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9月2日讯 “什么是良好的家风?”“好的家风就是懂礼貌,孝敬老人。” “就是能够帮大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日前,在镇江市丹徒区上党镇其一村校外辅导站内,一场关于红色家风的讨论正在江苏大学流体中心硕士生和其一村小学生之间开展。
每两周一次,乘车四十分钟车程,江苏大学流体中心的研究生党员便会来到其一村。在这里,有个大手牵小手的约定,已经持续了整整十年时间。
2009年,江苏大学关工委、流体中心党委与上党镇关工委共建了其一村校外儿童辅导站,这也是江苏省首个校外辅导站。历经十年发展,辅导站已从一层平房翻新成三层楼房,而由江苏大学衍生开,已有江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5所高校在其一村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
“这次除了红色家风的主题外,我们还为孩子们准备了暑期安全知识培训讲座,还有户外素质拓展活动。”一个半小时的活动吸引了32名孩子报名参加。不一会,李静、罗光钊等四名研究生志愿者就和小朋友打成了一片,到了夹乒乓球、泡泡糖游戏时,大家已经成为了熟悉的拍档。上会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郜涵说,每次活动她都会来参加,最让她喜欢的就是大哥哥大姐姐带着他们一起做手工、开展英语脱口秀。
其一村位于茅山老区,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全村有留守儿童近60人,占到适龄儿童的80%。针对农民工子女的个性需求,江苏大学流体中心组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定期开展爱国爱党、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爱心捐赠、自护教育等多方面活动。十年时间里,辅导站的大学生和孩子换了一茬又一茬,接受过辅导的孩子多达400多人次。
“一个辅导站,不单单要吸引孩子的眼球,更要赢得村民的支持。要抓好留守儿童工作,也要做好与家庭、学校、孩子的协调交流工作。”辅导站负责人、研一学生范亚坤说,每次开展辅导之前,他们都会和村委会负责老师、留守儿童监护人交流了解孩子的状况,帮助解决孩子的问题,“通过组织一些可观的活动,家长们看到孩子在辅导站所学和所获,自然相当高兴,对辅导站充满信任。”
辅导站、村委会、家庭形成的三位一体交流合作体系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有力保障,也使得其一村辅导站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其一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何昌义也在和江苏大学志愿者的沟通中认为,其一村是一个以烈士命名的红色土地,辅导站的活动要有红色要素,比如抗日英烈事迹报告会、红歌会等,对其一村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发挥更好的作用。
志愿者范亚坤、李静等人升入硕士生二年级,他们将把辅导站的接力棒传递给学弟学妹,“能够为留守孩子们撑起一片爱的绿荫,让他们的笑容更加看到灿烂,这就是我们校外辅导站的使命和责任。” 范亚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