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学习,必须打钩的人生选项
2019-08-23 07:2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徐宁 陈洁  
1
听新闻

  “自我教育是唯一的教育方式”。马克吐温的这句名言,到了2019年,有了更多解读空间。学习仅仅是在学校完成的事情吗?这显然已是相当落伍的想法。在知识型社会的当下,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国潮,从青年起又不止于青年,我们每个人都在自觉又不自觉地完成跨越不同领域的知识更新、观念更新,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学习,技能焦虑催生知识上新

  坐在一群小年轻中上视频课,40多岁的传统媒体人顾竞听得格外认真。

  这些年,工作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年多前,她刚刚学会了用手机拍视频,出去采访,她都可以拍上几段小视频,虽然一镜到底,心里还是挺高兴的,觉得自己掌握了写稿子之外的又一项新技能。没想到这才没多久,这新技能又落伍了。

  “镜头不能对着一个背景不动不变,要有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的景别变化;不是举起手机拍到人就行了,还要插入音乐、字幕,要有镜头转换这些综合效果;不仅会拍还要会自己动手剪辑视频……”

  顾竞在小本本上密密麻麻记下老师说的要点。轮到实操环节,却总不像老师讲得那么简单,“我明明想在这段上加字幕,怎么跳到下一段去了?”“镜头速度怎么拉都不动,咋回事?”“这个关键帧到底是先添加还是后添加”……与有着20岁年龄差的同事们坐在同一课堂,她感到一种莫名的焦虑。

  相比之下,她更焦虑的是“新技能”的匮乏,会让她在职业生涯的下半场提前出局。毕竟,在移动互联时代,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与时代对话的表达方式,从过年的视频拜年、淘宝家具的安装指导,到前不久上海推广垃圾分类,甚至反区块链诈骗,一条短视频就全部搞定!不会?那就等着被“淘汰”吧。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年数据显示,76.2%的受访者直言身边很多人存在“技能焦虑症”。技能焦虑、本领恐慌,主要因职场人群忧虑自己的技能跟不上时代,不能适应工作需求和职位调整而生。

  终于,在鼓捣了近两个小时后,一条一分钟左右的视频像模像样地剪辑完了,刚好隔天自己小侄女过生日,她把家庭聚会现场的照片和视频剪了一段发到家庭微信群,大家都夸“很厉害啊”,顾竞终于松了一口气。

  “如果你不学习,你将被世界抛弃……”艾媒咨询《2018-2019中国知识付费行业研究与商业投资决策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知识付费的用户规模已达2.92亿人,预计2019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将达3.87亿人。

  女装店主曹冬梅就是这3.87亿分之一。

  “老板不在,她又出去学习了!”这是曹冬梅的店员常对顾客说的一句话,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服装零售业转型升级的节点上,一个私营业主“知识上新”的努力。

  大学学设计专业的曹冬梅,毕业后开了这家女装店。凭借着专业知识和她对服装的独特感觉,这家专门出售中高端女装和设计师品牌的买手店,一开就是五六年,生意不错,又开了两家分店。

  然而,被红红火火的电商抢走市场份额,是全国实体店面临的普遍问题,曹冬梅也一样,被逼急了的她甚至主动询问人家:“有没有什么课是可以让我去学习的?”

  2017年10月,她开始了新的“学习之旅”,第一课“粉丝运营”就让她豁然开朗:“别人都已经用微信做了很多很大的事情,我还担心在朋友圈发促销信息会骚扰顾客……”

  这之后她的脚步就没有停止过。杭州、厦门、深圳、北京……全国各地跑,还会上网课。主题都跟新零售有关,内容五花八门,包括抖音怎么操作、如何做直播,甚至插花她都学过。新的理念让她的店面耳目一新,更有格调和气质,并提供更多元的服务,比如通过直播,扩大受众群增加销量;接下来她还要做各种沙龙,增加客户黏性……

  世界变化太大,今天刚学的,说不定明天就又更新了!在曹冬梅看来,不断学习,是这个时代的人必须赶上的“直通车”。

  “学习发烧友”,做最好的自己

  与顾竞、曹冬梅为了缓解焦虑而成为“学习发烧友”不同,柯林的学习之旅是为了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曾经是一句经常被她调侃和鄙视的“鸡汤文”,因为说着容易,做起来太难了——

  做最好的自己,肯定要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让自己有最好的外形;做最好的自己,肯定要在事业上节节攀升,让自己有最广阔的前景;做最好的自己,当然也要在学习上不断进取,让自己拥有最丰满的心灵。

  可如今,眼看进入而立之年的柯林却偏偏向“最好的自己”发起了“总攻”。

  柯林是一个坐拥粉丝数万、小有名气的自媒体工作者,为了更好地推送关于互联网和理财金融相关知识,她早晨在地铁上背单词、学英语;工作间隙刷着“5分钟Python入门”的视频教学;午休吃饭习惯性打开微信订阅号,也不忘关注36Kr行业新趋势;入睡前刷朋友圈动态,想到还有许多一知半解的知识点,恨不得立马起床再学个通宵……

  移动互联网与各类学习APP让柯林的学习变得更加简单——为了多点儿职业筹码,她花了1500元报名网络工程师课程的慕课,并通过认证;为了让自己的微信推送更“走心”,她每节课花99元上PS网课;为了让自己光彩照人,她花钱在健身APP上请私教,还通过手机自学艺术摄影,甚至付费听过不下10位写作达人的音频课程。

  “从学校出来,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阶段的开始。”对于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徐文君来说,做最好的自己,就意味着不能停止学习。

  作为书展策展人,徐文君经常接触作家和书评人,他们恰好是徐文君的学习动力之源。对比之下,她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还非常单薄,过高的求知欲导致她对自己的“评级较低”。为此,2018年,她读了65本书,2019年,她决定再给自己加点量——100本。

  “毫不夸张地说,每天如果不学习,我就会有些不安,甚至觉得做任何其他事情都是浪费时间。而一旦能坐下来看书、思考,内心便会平和与放松。”

  当学习成为习惯,看生活的视角也会不同。以前同学聚会,徐文君会潜意识地注意哪个同学去了哪个国家旅行,哪个同学买了什么新款的包包或者家里换了什么车。可如今,刚考过“全国英语翻译证”的徐文君,已经没有时间去关注那些“好看的皮囊”,她自己正成为朋友圈里“有趣的灵魂”——每次她晒出新的翻译章节,新老朋友们都会艳羡点赞。

  在这样一个时代,一批人忙着改变世界,一批人醒来后发现世界都变了。不拜金,而“拜学习”,正在改变一个国家的气质。

  学习,一个奋力奔跑的社会姿态

  准备好第二天开会要用的材料,在书房忙碌到深夜的街道干部刘政伸了个懒腰。他打开手机上的“学习强国”,点击进入“看慕课”栏目:“有些时候你攻击别人,不是有意的,其实很多时候你和他发生冲突的目的是为了接近他,但是你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就像有些人是‘不打不相识’……”刘政闭起眼睛津津有味地听着哈工大裴秋宇教授的“沟通心理学”课程,在基层工作的他,生活中少不了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每次听裴老师的课,他都有种可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收获。

  一年前,70后刘政首次在“学习强国”APP里接触慕课,没想到迅速“入坑”:从环境污染事件与应急响应到中国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从世界博物馆概说到传统礼仪的现代意义;从人工智能创新项目设计到AR概念产业链及应用场景……每晚22:30,听一节30分钟的慕课入睡,已经成了他生活中的标配。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生涯,刘政对“学习强国”APP有了新的认识。“它更像是一个新型学习生态系统,‘学习’和‘视频学习’两大板块38个频道,聚合了大量可免费阅读的期刊、古籍、公开课、歌曲、戏曲、电影、图书等资料,犹如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藏。”

  刘政现在每天刷“学习强国”不仅是政治自觉,更是一种爱好。在这个平台里他最爱看纪录片,几乎把所有纪录片都看了一遍。

  “最喜欢《舌尖上的中国》《稻米之路》《生命之盐》。”一次开会交流,他发现同好者不在少数,一个办公室的同事甚至给上高中的女儿也开了“口子”,“别的网都不给刷,要刷就刷‘学习强国’。”

  “学习强国”的流行是国家营造学习氛围的一道缩影,其实,这种全社会学习的氛围正在今日每个中国人身边悄然形成,并让学习变成俯身可拾的乐事。

  仅在南京,这些年来,市全民阅读办就在多个“共读南京”微信群里推广阅读,通过读书会领读、微信群线上导读、线下实地寻访、线下专家讲座等方式,让书香弥漫一个城市。清晨打开手机浏览新闻,午间捧一本书静享阅读时光,睡前听一节有声“课堂”……无处不在的学习,已融入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也成为“学习强国”的生动注脚。

  学习,在当下中国既有广度也有深度。中国慕课,正成为中国“金课”。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慕课数量已位列世界第一,有200余门慕课登陆国际著名课程平台,“清华汉语”等中国慕课进入2016年国际著名课程平台前列。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这样有这么浓厚的学习氛围。”刘政刷着手机,说了一句小时候常听到、现在不常说的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

  人人学习,就是今日中国的样貌。

  记者 徐宁 陈洁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