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29日开播以来,平均收视率超过1%,收视排名多日位居全国同时段第一……近日,国内首部以“特赦”为主题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特赦1959》收获广泛关注。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荐播出参考剧目,它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人改造北京功德林监狱国民党高级战犯的一段历史,以独特视角、丰富剧情和精湛演技获得了高收视率和良好口碑,也获得了业界专家学者的肯定。
“战犯改造”呈现历史本真
不同于大部分主旋律影视作品主题先行的表现方式,《特赦1959》选取了极具独创性的角度。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特赦首批国内战犯的决定。这些在战争中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的战犯最终成为新中国的公民,令世人为之震撼。《特赦1959》正是聚焦这一罕见的“战犯改造”题材,从战俘思想改造的角度讲述尘封历史。
“改造战犯,使其从敌对抗拒到被感化悔过认罪、开启全新人生的剧情,与国家从百废待兴、困难重重到一步步建设,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面貌的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叙述有机的结合,既聚焦了功德林的有限空间,也展现了广阔的祖国建设新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刘梅茹这样评价《特赦1959》。剧中,抗美援朝、西南剿匪、北京旧城改造、扫盲运动、第一个五年计划等一系列历史事件逐一再现,新中国第一个十年的建设成就历历在目。
“这部剧写的是一群战犯被改造的故事,但绝不仅仅局限于事件本身。它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可以用思想的力量、真理的力量,用我们掌握的科学的世界观以及先进的社会制度,用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来征服那些在战场上被打败而不认罪的对手。”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表示。
丰盈剧情谱写人心交锋
让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艺术地呈现出来,是电视剧《特赦1959》的亮点之一。编剧赵琪在接受采访时说:“戏剧化过程是这个戏最大的挑战之处。我们必须找到合适的结构技巧,把各自不同的人物凝聚在一起形成比较集中的观赏点。”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高级编辑陈芳则认为,这部剧努力在每一个小事件中设置冲突点和矛盾纠葛,剧中,战犯改造过程充满交锋。国民党战犯杜聿明一开始与共产党人王英光多次辩论、较量,却在战犯管理所得知国军统帅部将淮海战役失败的责任全推到他头上,因此受到很大冲击。另一方面,他非常抗拒的解放军却没有因为他是战俘而歧视和虐待他,反而为他治好了病,他的思想因此有了转变。《特赦1959》深层触及了战犯这一特殊群体的独特经历、心理感受和思想认知。
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历史事件,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比如战犯到功德林集中,功德林管理所的管理人员对战犯实行军事化管理,但是又具有人道主义的关怀。“在管理过程当中,抗美援朝写得很技巧,它没有去表现战场上怎么打,是通过广播报纸的讯息,让战犯们讨论,最后请来陈赓大将做报告。”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伟国说,“同时剧中也艺术化地表现了历史人物,如王耀武、杜聿明、康泽等等。”
精湛演技演绎人性真情
“在家国大爱的映照下,人性真情显得倍加动人。” 电视剧《特赦1959》公众号下方的评论栏,句句剧评饱含深情。
剧中,照顾战犯的小梁护士在遭遇敌人袭击后失踪了,立场完全对立的战犯们也感到痛心,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她的祝福;战犯们在功德林接受教育改造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们自觉地站在民族大义一边,把以往对美军的了解和建议写成文字提交给志愿军参考;王英光坚持为战犯陈瑞章打听他爱妻的下落,而陈妻的探监层层申报一直报到周总理那里,最终两人相见,回忆往昔,不甚唏嘘,缓步跳起了当年相遇时的一支舞……公号将这些精彩花絮截取推送,观看量高达数万。
“《特赦1959》的群像塑造摒弃了脸谱化,无论是正面的共产党员形象,还是战犯形象,基本上都是用比较中和的方式去塑造。”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这样认为。复杂、多面而真挚的人性,不仅带给人们更深的启迪,也展现了共产主义信仰所向披靡的力量。 记者 吴雨阳 实习生 葛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