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
何家英
《魂系马嵬》
7月29日晚,由新华日报社、德基美术馆合作推出的公益系列讲座“公共美学计划”在南京德基美术馆正式开启。该计划汇聚绘画、文学、戏剧、音乐、诗歌各艺术领域的权威艺术家们,与观众分享关于美学的所思所想。29日晚的首期活动主题为“70年,美术史里的中国记忆”。在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的主持下,中国画坛两位著名艺术家——江苏的高云、天津的何家英展开了一场关于艺术、关于时代、关于美的精彩对谈。
文人相重 才有《魂系马嵬》
主持人:今天活动的场景非常养眼,大家直接置身于高云老师的《云自在》画展现场。而对谈的背景更是奢侈,我们身后就是高云与何家英两位老师30年前合作绘成的《魂系马嵬》原作。我们的谈话,不妨从这幅被载入中国美术史的名作谈起。不知道南北两位画家是怎么碰到一起合作这幅画的?
何家英:在今天这个展览上大家都看到了高云的连环画作品。当时正是他的连环画作品,让全国美术界大为震惊。《罗伦赶考》获得了全国美展金奖,还有《长生殿》也很有名,他曾经获得全国连环画评奖最高奖,表现出了超人的才华,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了高云这个名字。
高云:我们那代人很单纯,你的艺术好,我就崇拜你。比如何家英,他当时有《米脂的婆姨》《十九秋》,这两件作品在中国画界特别有名。因此何家英这个名字我就记住了。1987年,中国邮票总公司请我去北京创作《徐霞客诞辰400周年纪念》这套邮票,并希望我推荐更多的优秀画家加入到创作中。有一套关于廖仲恺的邮票,我毫不犹豫地推荐了何家英。
主持人:在这之前你们不认识吗?
何家英:不认识。
高云:互相知道名字,互相知道作品。
主持人:完全是英雄相惜。
高云:我们都是对方眼里的风景。
何家英:我欣然接受,去北京见到了高云,一见如故,像老朋友一样。我们这代人内心特别单纯,非常真诚。我们这代人有一个优点,绝不文人相轻,而是“文人相重”。谁有才华,崇拜谁、欣赏谁、推崇谁。
高云:认识之后,我们又一次在南京见面。然后家英说我们合作一张吧,见证友谊。我说好。
何家英:当时全国美术界都在筹备第七届全国美展的创作。高云的长处在于对大的框架关系的把握,我的长处恰恰是对人的刻画。我擅长画美女,属阴柔之美,他擅长画武士,是阳刚之气,要是来一个刚柔相济,就有意思了。我们想用一种壁画式的方式呈现出历史感。
高云:那时我刚刚创作出《长生殿》,我对李杨二人的爱情及其悲惨结局印象很深。家英问我画什么,我自然而然想到“杨玉环之死”。
艺术靠对比产生美。我画了构图。上重下轻,泰山压顶,这种构图叫作“险构图”,不是“稳构图”,正好表现这个题材的内在节奏和情绪。上面一片红颜色,下面一点白颜色,上面是重量很重的三军将士,下面是穿着薄如蝉翼的杨贵妃,这样的创作蕴含了我们对历史的思考。
何家英:古代的绘画有一个缺陷,就是千篇一律的概念化的人的形象。如何克服?就要借助现代的写生能力,去寻找各种类型的人。天津美院有大量的学生,方便作为模特写生。
高云:家英深入刻画的能力非常强。《魂系马嵬》中的人物,他是一个一个刻画的。这张画上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
众生皆美
主持人:两位画家都是画女性的高手,高老师创作过多种女性角色,何老师也是中国画工笔女性的代表画家,从青年到现在,你们对女性和美的认识,有着怎样的变化?
高云:女性美是丰富的、挖掘不完的,女性是古今中外画家热衷的题材。不同人有不同的美。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画自认为特别美的女性。后来再大一些之后,认为除了表面美之外应该还有内在美,希望透过表面能感受到一点东西。到今天,我画的是一种自我追求的理想中的美。
家英最厉害的是能在一个普普通通的瞬间发现一个看似很普通的人深刻的、内在的美。这是一双慧眼,是画家的天分。
何家英:我们所认识的美,是从经典艺术中得来的。这其中既有中国的审美,也有西方的审美。我刚开始喜欢画大眼睛,双眼皮。上了学,临摹学习了古典风格的绘画,突然间就感觉到,艺术的美应当具有一种含蓄感,不能停留在千篇一律的大眼睛双眼皮小鼻子小下巴上。对于娃娃脸,年画上的美人,你的审美升华了,就能马上感到不对劲。我毕业之后,想画出具有中国人特征的中国美,在中国农村寻找模特儿,深入体会那些“不完美”的韵味。《十九秋》的形象,是生活发现与艺术理解的综合产物。
强调人物不同的个性美,是我们画人物画的大课题。恰恰是不同的众生相,构成了丰富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为什么你会把一个不起眼的人,画出美来?实际上需要高度的概括和提炼。看吧,看艺术作品会帮助你来提升审美。
艺术启蒙:
连环画和邮票
主持人:两位老师都是年少成名的艺术家。在你们的青年时代,中国的物质环境和教育环境都不是很富足。你们最早的艺术养分来自哪里?
高云:第一,连环画对人的影响太大了。第二,感受美的启蒙是邮票。那时候收到信,第一件事就是拆开,剪下那张邮票,在水里泡一泡,把邮票贴到窗上,等它干了之后再夹到书里。
主持人:您画的连环画《灯花》起印20万册,可见连环画是当时影响力特别大的艺术样式。
高云:我们小时候最享受的就是一放学到小书摊上,两分钱看一本书,这是我最大的享受。连环画对我们太重要了,那是我们一代儿童的精神港湾,也是我们的启蒙教育。《三国演义》《水浒传》,曹操、诸葛亮长什么样,都是从连环画看到的。
何家英:苏联的文学小册子里的插图,我觉得很诗意和可爱。我们家墙上挂了个四扇屏,是我爷爷的画。那时候,有图像的东西很贫乏。连环画在我们上小学中学的时候影响也特别大。
主持人:从一个不自觉地爱美术的少年,到进了美院变成一个专业的、自觉的画家,你们当时有过自己的艺术规划吗?三四十年过去,自己的艺术规划觉得还在原来的轨道上吗?自己还满意吗?
高云:那个时候能画画就不错了,哪儿有规划?完全没有,我们画画就是纯粹喜欢,喜欢美术,不遗余力地去画,充满感情地去画,仅此而已,没有多大的远大抱负,也没有特别明显的规划。但就有一条,每次画都要画得更好而已。
何家英:他说得特别对,能画画是最大的满足。当时能认识一个更好的画家,简直是觉得见到神一样。我们要是一提人生理想,特别单纯,就是画画,没有第二选择。
回到纯粹
回到初心
主持人:现在的艺术环境跟当初比,你们觉得有什么变化?还是那么纯粹吗?
高云:我当时在宿迁插队,不要说老师,连画册都看不到。我听说有个下放干部是南京一中的美术老师,他家有画册。就为了看画册,我骑自行车大概20多公里去看。当时,人生没有很多的选择,我们就老老实实画画。
我现在追求“净静”二字,一是干净的净,一是安静的静。不要浮躁,不要狂妄自大,不要认为自己了不起,干净纯粹,就是为了画画。
何家英:过去资料很匮乏,给点阳光就灿烂。匮乏有匮乏的好处,给你一本东西就把它吃透。比如说我上中学的时候,大师兄找到一本苏联的素描教学,里头包括最基本的几何形怎么画,怎么画人像,怎么画风景、透视等都有。我17岁把透视学、解剖学都已经学过了。
到了农村,尽管我们的活干得非常艰苦,天不亮起床到天黑回来,但是口袋里永远有一个小笔记本,中间一休息就画会儿。哪怕上夜校,煤油灯点着,我躲在人身后默写,猫着画。
主持人:作为听众,能感受到何老师回顾时的幸福感。
何家英:当你真的出名了,你会发现,出名原来是场灾难。如何能够让自己从这种繁华的、虚荣的过程中回归到寂寞生活中,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不忘初心,回归寂寞。人在寂寞当中才有意境。孔子讲,“戒之在得”,戒掉你的所有荣誉、金钱、地位、虚荣等,别辜负上天给你的这点才华。到今天,我仍然像年轻人一样认真对待画画。
高云:我的理想是这样,既要让观众拍手、叫好,也要让同道、专家拍手、叫好,能让我们的后人拍手、叫好。可能有点贪心,但我想目标定得高一点,可能“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我特别希望我的画能够满足多层面美的要求。
主持人:这次在德基美术馆的展览,是高云老师一次集大成的回顾。作为他的好友,何家英老师你觉得观众应该怎么样来看这个展?可否为观众做个导赏。
何家英:高云一直在画,题材非常全面。这次展览是对他四十年艺术积累的梳理。展览中有高云创作的草图和素材,展现了他整个创作的过程,简直就是一个科研成果。连环画这么小的东西,他藏下了一个大唐世界。
高云是个勇于探索的人,就像他自己说的,自己画过的东西不再画,别人画过的也不愿意画。他探索着现代笔墨语言,我相信他还会有更惊人的作品贡献出来。
高云:最后透露一下,我们的第二次合作已经开始了,这一次是西藏题材。
记者 吴雨阳 顾星欣
图片潘海兵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