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钱松嵒诞辰120周年。7月31日,由中国美术馆、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宜兴市人民政府协办,江苏省国画院承办的“笔墨松嵒钱松嵒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中国美术馆馆藏20幅及钱松嵒家属提供的100幅作品集中亮相,这也是钱松嵒作品55年后再次亮相中国美术馆。
在中国画创作领域,画家们常常被问的一个问题是,现实与艺术怎样融合?传统笔墨与当下题材如何自洽?这些宏大的问题或许可以从这次展览中得到一些答案。
笔墨当随时代
钱松嵒(1899—1985)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主力,他和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师一道,共同构建出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宏伟画面,开拓了山水画创新的广阔前景。钱松嵒一生经历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风云变幻的时代给了钱松嵒机遇,他也把握住机遇,遵循“笔墨当随时代”,创造了代表时代精神并独具个性的山水画艺术,确立了他在20世纪中国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此次陈展的展厅为1号、8号、9号共3个展厅。记者在现场看到,1号厅以“祖国山河抖擞描”为主题,放置写生创作为主的如《红岩》等作品;8号厅以“迢迢我自江南来”为主题,放置江南风光为主如《江南春》等作品;9号厅以“拾翠披云寻我师”为主题,放置文人传统画如《湖上小景》等作品。据策展人之一、钱松嵒外孙女钱春涛女士介绍,三个主题均取自钱松嵒自题诗句,分别对应钱老作品的三类主题。
尽管三个展区主题各有侧重,但几乎所有作品都指向一个主题,那就是“山水画怎样反映时代精神”的主轴。
“要看懂钱老的作品,就必须了解他所处的中国画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特为记者“解码”本次展览。
他告诉记者,钱松嵒先生传统绘画功力深厚,早年受唐寅、石溪、石涛影响颇深,既有文人画家的清雅温润,也不乏职业画家的扎实造型,在江南特有的人文精神熏染下形成了凝定浑穆的画风。早年钱先生虽在古贤范本中得秀逸之气,但画风尚未摆脱古人样貌,直到新中国建立,其艺术才真正发生质变走上巅峰。随着新的历史时期揭开序幕,钱松嵒先生发现了传统文人画主观意象的局限性,转变了画家脱离大众自视高雅的身份意识,重新认识到生活与人文之于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意义,开始思考如何将时代精神灌注于笔墨意境之中,以传统毫端追踪时代大势,表现时代变迁,将曾经空洞贫乏且远离生活的山水拉回现实,实现了艺术的经世致用。
如展览中作于1950年的《治螟图》,1953年的《快乐的暑假》,1956年的《捕雀》《清昼小憩》,以及50年代的《惠山女樵》《花果满山鱼满湖》,都是这一时期优秀的人物画创作。50年代初,钱松嵒还创作了一幅《红军不怕远征难》,这是他一生创作中少见的表现革命历史的题材,以其擅长的山水和人物的结合,以毛泽东的《长征》诗意为题材,表现了他在新社会积极进取的努力。
1953年,艾青提出了“新国画”的概念,认为“新国画”必须“内容新”“形式新”。此后,全国各地的画家开始写生。
吴为山馆长告诉记者,写生,钱松嵒可以说是驾轻就熟,1956年他创作的《锡山》《鼋头渚》大获成功。1960年,钱松嵒作为老画师参加了“江苏省国画工作团”,作了二万三千里的壮游,先后途经中南8省,饱览名山大川,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移山拦河、建设家园的新气象。钱松嵒走一路画一路,不断地将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歌颂新时代的主题注入到画幅之中。他说:“我通过这次壮游,觉得不独反映祖国河山需要山水画。回忆革命史,歌颂新面貌,也有适用之处,广大人民本来喜爱山水画……”钱松嵒经由此次壮游,顿悟了许多现实与艺术之间的问题,笔墨也有了全新的改观,创作了像《红岩》(1962年)、《常熟田》(1964年)那样的代表作,艺术的发展自此走入峰巅。
传统文人底色与故乡的灵性
作为江苏画派代表人物之一,钱松嵒是一位艺术修养十分全面的画家,不仅山水、花鸟、人物以及书法均有深厚的功底,艺术理论和文学修养亦有很深的造诣。
他立足于现实生活的提炼,画风浑穆沉静,意境崇高辽远,笔墨苍润清新、朴拙而雄健。在他的画中,既洋溢着浓郁的现代审美情趣,又体现出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底韵。
中国美协副主席、省美协主席、省国画院院长周京新用“南人北像”来概括钱老笔墨的艺术特色。他介绍说,钱老的绘画受“元四家、明四家、清四僧”影响巨大,所不同的是他的画面感既有北派山水的苍茫、厚实与雄浑,又感觉很滋润,原因在于善于用水。
“当然,他更多的创见,还是从传统转向他面对的现代生活。”周京新说,“中国绘画的经典呈现是他的一个初心,但是他又不死守,而是在表现新生活、新题材上拓展他的笔墨。”
作为中国画千百年发展中形成的“书画同源”重要特色,也在钱松嵒作品中展露无遗。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程伟告诉记者,钱松嵒对殷商甲骨文、篆隶都有着深入研究,练出了一手“骨法用笔”的功力,形成了楷隶相参的书法。从形式美角度看,画面题款是章法的有机构成,具有调整重心配合节奏、相成相破的作用。从意境美角度看,画上题字,应当是画外生发,见景生情,或竟另辟天地,引导读者进入更深更广的境界。
此外,作为中国文人画重要特色的诗文入画,钱松嵒对此也专长独擅。程伟介绍,钱松嵒的古体诗、绝句或双句,浑朴、沉着、情挚、流畅,恰与画风融为一体。一种是诗先于画,即在旅行写生中触景生情,吟诗抒怀。然后作画时,对诗句再作推敲,题于画上。另一种是画先于诗,画成后吟哦成句。无论何种情况,都能珠联璧合。其散文亦精美巧俏,笔调清朗活泼,故而题画诗文俱佳,令人久读不倦。
故乡宜兴对钱松嵒艺术特色的形成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书画之乡的宜兴,走出过徐悲鸿等一大批书画名家。而钱松嵒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本次展览中的第二部分,主题“迢迢我自江南来”就充分表现出故乡宜兴对大师艺术品格养成的关系。钱春涛对记者说,家乡秀美的山川、富饶的资源、淳朴的民风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外公的艺术灵性,是钱松嵒艺术天赋之基,是艺术成就百花盛开之根。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生长山明水秀江南,似在画中住。”
笔墨现代化的时代范本
斯人已去,但钱松嵒创造的笔墨语言对于当下的中国画创作,甚至对于当下社会又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履生认为,在20世纪的中国绘画史上,钱松嵒的特殊性在于其在时代影响下的由旧变新,由新而引领了时代的潮流。他与新中国美术发展息息相关,是这一时代艺术高原中凸起的高峰。在他诞辰120周年之际,当我们回望这一高峰,依然可以看到鲜明的时代印记中透露出的历史和艺术的价值,依然可以看到他为传统水墨画在20世纪中期以后的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这正是这一高峰巍然屹立的学术基础。
他说,“钱松嵒作为一个个案,对于我们研究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的发展和变化,研究传统笔墨现代化发展中的基本态度和创造精神,对今天的国画家来说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告诉记者,“钱松嵒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山水与传统笔墨的关系,尤其是传统山水和传统笔墨融入到新的题材之中的发展与变化,因此他的创造是历史性的,是基于现实的一种发展,所以他所代表的一代画家,尤其是他与一代画家共同造就的新中国山水的新传统,正成为20世纪重要的文化遗产,可以说,对于当下的影响和意义难以估量。”
“钱老的艺术创作不仅对书画界,对整个社会都具有意义。” 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燕东升对记者说,除了希望艺术界继承和发扬钱老的艺术品格外,也希望社会各界在观看作品中感受“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统一性,进而倾听新时代呼唤,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
记者 徐宁
链接>>>
钱松喦(1899—1985),江苏宜兴人。1957年,钱松喦由无锡师范调往江苏省国画院(筹备处),此后历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名誉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顾问,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是江苏画派的领军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