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作为重要码头,夫子庙曾是全国相声据点之一 ——南京相声,在坚守中突围
2019-07-18 07:0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文艺态度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是中国曲艺发祥地之一。其中,相声界素有“南张北侯中少林”的说法,以“南张”——已故江南相声泰斗张永熙先生为代表的“张派相声”影响力巨大,2018年12月,“张派相声”被列为南京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声过了黄河死一半,过了长江就全死了”,这是传统曲艺界流传的一句老话。相比北方,日渐式微的相声在南方的发展和传播显得尤为不易。不过,南京的一群相声人痴心不改,抱着振兴江南曲艺的决心,始终坚守着一方小小的舞台,寻求相声的突围。

  坚守,让相声回归小剧场

  夜幕降临,南京莫愁湖社区的一栋老旧建筑里,茶香缭绕,人们放下一天的烦恼和疲惫,一杯热茶、一盘瓜子,毫无顾忌地笑上一晚,享受着相声带给他们的欢乐。

  开心茶馆,南京城里唯一一家相声主题茶馆。到这里听上一段原汁原味的相声,已然成为南京相声爱好者们的选择,甚至有外地游客慕名赶来。每逢周末,这里总是爆满,即便是工作日,上座率也能有个五成,如果碰到年底的封箱演出,更是一票难求,不少观众只能站着笑上两个小时。

  开心茶馆馆主——江苏交广网主持人梁爽心里清楚,没有长达13年的坚守,开心茶馆就不会有这番红火热闹。2006年,开心茶馆正式开门迎客,头几年举步维艰,曾经遭遇过只有一名观众的尴尬。

  守得云开见月明,从最初门可罗雀,到如今拥趸众多,开心茶馆走过了13年笑泪与共的艰难岁月。但由于社区整体升级改造,开心茶馆近期不得不暂别观众,正在寻找新的场地。

  位于洪武北路的国民小剧场是南京相声的另一个根据地,每个月,这里都会上演几场传统风味浓厚的“相声大会”。自从撤出南京夫子庙桃叶渡之后,永熙茶楼就在国民小剧场驻场演出了,一大群粉丝跟着赶到了这里。

  在相声表演艺术家吕少明看来,南京有着适宜相声生长的土壤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咱们南京一直是相声的重要码头,夫子庙是相声三大发祥地之一,同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儿’齐名。”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南派相声广受追捧,夫子庙是最受欢迎的相声“据点”。从上午9点到晚上11点,最多时一天演15场,场场爆满。侯宝林、张永熙、刘宝瑞等当年大多在夫子庙演出过。

  解放后,许多艺人往北迁徙,只有张永熙留在了南京,因此,中国相声界有“北侯南张”之说。吕少明说,当年恩师扎根江南,培养了大批南派艺术传人,南京目前的相声艺人,基本都是他的徒弟和徒孙。不过对于相声界的南北派之分,吕少明不太认可这种说法,“其实南北是同一种艺术门类,如今南京人说的就是北方相声。”

  如今,年过古稀的吕少明仍然坚持带着一帮徒弟登台演出,演出的都是他近两年创作的新作品。

  内容和人才,仍是相声短板

  南京相声人的努力,让相声艺术在南京人生活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听相声,必须得在现场,才能听出味道来。”在很多观众看来,茶馆和小剧场里听相声,可以和演员们互动,一起制造“包袱”,有着其他方式享受不到的轻松惬意。26岁的相声爱好者李小姐说,每当有好的“包袱”一抖出来,全场一起开怀大笑,台上台下都被这种欢乐情绪所感染,十分畅快。

  让梁爽觉得欣喜的是,跟前几年相比,如今来开心茶馆听相声的观众,80%都是年轻人,女性观众占了大多数,传统曲艺在年轻人这里得到了认可。在开心茶馆,观众和台上演员可以无障碍地互动,粉丝们热情高涨,仿佛明星演唱会那般火爆。

  中国曲协曲艺之乡(名城)建设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曲协副主席芦明说,相声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包括高知、白领走进茶馆和小剧场,有其合理性。当今社会人们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大,彻底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用欢笑排解心中的郁闷,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

  被南京人热情地称呼为“陈老斯”的陈峰宁,拥有着极高人气,他的经典段子很多粉丝多能模仿上一两句。尽管最初走红于网络,但陈峰宁觉得,剧场相声有着电视相声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茶馆里演出,演员和观众会进行面对面近距离的交流,现场发生的一切都有可能马上变成‘包袱’。当观众被你逗得哈哈大笑,站在台上的演员也会很有幸福感,这正是剧场演出的魅力。”

  年轻人多了,也给相声从业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梁爽说,年轻人喜欢听贴近生活的新段子,于是他们开始在传统相声里加入现代元素,取材于身边的形象和故事并不时加入几句南京话,“笑果”特别好。这对于每天都演出的开心茶馆来说,创作的压力自然巨大。为了保证每次看到的相声都是最新鲜的,茶馆里的节目必须两天一换,否则观众很快就觉得索然无味了。

  “好本子实在是太少了!”吕少明与梁爽的观点十分一致,他认为,当今相声圈,本子创作始终是一块短板,要让相声艺术重回主流艺术舞台,必须在剧本上多下功夫。

  姜昆的南京弟子霍然表示,马季姜昆这些相声大师,都有深厚的创作功底,很多脍炙人口的相声段子都是他们亲自执笔撰写的。而现在,放眼全国,既能说又能写的相声演员寥寥无几。一方面,一部分相声演员因为自身文化素养不高,局限了相声的创作。另一方面,相声创作绝非易事,只有那些既熟谙相声创作表演的内在规律,又有敏锐社会观察力的人才有可能写出好段子。

  传承和革新,重现辉煌路漫漫

  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除了继承传统,还必须进行创新,才能重现辉煌。

  85后相声演员王熙晨在演出时,大胆将西方的b-box融入中国传统相声,意外受到了观众的热捧。他认为,在声光电艺术的冲击下,传统相声表演应该积极创新,多包容一些其他的艺术形式和传播手段,以更时尚的姿态让其被年轻人所接受。

  陈峰宁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己创作相声,《挤公交》《考驾照》等作品,更是刷屏各大社交媒体。创作时,他努力将南京的文化、南京的语言融入相声,尽情插科打诨,尽显南京本土滋味。他认为,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背景的相声是吸引观众的关键,“相声演员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创作出接地气的作品,才能引发共鸣,让观众发自内心地笑出来。”

  观众多了,剧场热了,但南京相声人很清醒,与京津相声相比,相声在南京仍属于小众文化,要赢得观众和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南京,说相声大多是业余爱好和兼职,只靠说相声是没法养家糊口的。”吕少明道出了相声在南方传承的困境。如今活跃在南京舞台上的依旧是一些“老面孔”,整个南京相声队伍缺少扛大旗的年轻力量,陷入了青黄不接、后继乏力的尴尬。

  相声演员霍然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年轻相声人才的培养,没有了青少年的传承发展,相声在南京的短期回温,恐怕难破大局。“很多家长对相声有种偏见,觉得相声不是艺术,就是耍耍嘴皮子,不愿意让自己孩子学习。其实,孩子们学习相声好处多多,对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性格塑造都有很大帮助。”霍然说。

  芦明说,创作疲软、优秀作品匮乏、人才断层是相声面临的三大问题。他认为相声要想迎来大市场,必须推陈出新,不断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吸引更多的市民走进相声馆。他呼吁政府加大扶持和指导相声小剧场,在社区增加一些曲艺场所,留住南京观众,也让南京相声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本报记者 王 慧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