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说尽天下事,两手牵动百万兵。皮影是一门古老的表演艺术,融声、色、光、影于一炉,历经千年发展,我国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皮影流派。5-7月,一场名为“隔帐漫话太平事,舞皮弄影照新纱”的皮影艺术展在甘家大院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举行。一批征集于南京等地区的珍贵皮影亮相,为观众打开探索奇幻皮影世界的窗口。
灯火亮起,乐声锵锵,十指翻飞,托出满腔心事。皮影戏以素幕布为舞台,各色平面人偶为主角,融声、色、光、影于一炉。南京地区也有独特的皮影流派,本次展览中展出了已故皮影艺术大师王长生的部分皮影作品,生动展示了南京皮影的诞生、发展历程以及独特的艺术特色。
民俗专家介绍,南京皮影形成于1955年。当时,南京市政府为了活跃文化市场,聘请多位山东济南皮影社演员来宁演出、教学,相继成立了南京向群皮影剧社和木偶皮影剧团,培养出王长生、姚其德、张燕林等一批优秀的皮影戏表演者。来自北方的皮影艺术进入南京后,融入很多“南京元素”,创作了《李香君》《中华门》等反映秦淮文化的剧目,培养了众多“粉丝”。很多“老南京”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皮影戏在夫子庙红透半边天。每天晚上,泮宫东边的戏场外、大院里,黑压压地站满来看皮影戏的人。
南京皮影艺人往往能一人同时操纵几个人物,用诙谐的语言和唱段来表现人物性格。王长生是南京皮影艺人的代表,他长期潜心研究皮影艺术,不仅能说能唱能演,而且善于刻绘皮影人物,刀法明快简洁,技艺非常精湛。展品中有一件王长生创作的“皇帝”皮影,采用阳刻手法,“皇帝”直鼻梁,留短须,显得雍容华贵。皮影艺人介绍,制作皮影要经过选材、处理、绘画、雕刻、着色、整平、组装、调试八个步骤,工序非常复杂,制作一个人物皮影,竟要花去四五天的时间。
2016年,南京皮影戏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一直致力于这门非遗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播,甘家大院“皮影小剧场”定期上演《中华门》《金斧头》等剧目,向观众尤其是孩子们展示南京皮影的独特魅力。 记者 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