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黛瓦、古亭廊桥、水清岸绿、麦稻飘香……一幅幅原创设计图纸中,描绘出一派充满诗意的山水田园风光,令人心驰神往。12月5日,第五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决赛在美丽的江宁互联网小镇石塘村展开角逐,众多国内设计师和专家学者济济一堂,设计师们用奇思妙想为美丽乡村“量体裁衣”, 也点亮了乡村振兴的希望。这些精妙设计呈现出人们梦中乡村的美好蓝图,让每一个人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农旅融合 吸引外来客流
“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延续了去年大赛“田园乡村”的主题,本次大赛再次聚焦乡村,围绕“新时代、新乡村、新生活”,以“宜居乡村我们的家园”为题,对农房、乡村公共建筑及村庄环境等进行创意设计。“此次大赛的目的就是推动设计师下乡,针对乡村特质、针对农民需要,创作出有针对性的创意作品来激活乡村。”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说。
近年来,受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影响,农村的青壮年大多进城打工,不少地方出现了“留守村”“空心村”。从现场的设计作品来看,如何“留住村貌、留住乡愁”,让古老村落焕发出新生,吸引村民“回流”,是设计师们关注的重点。由李竹领衔的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巷三步曲》设计方案,获得了职业组金奖。设计团队把视角对准了溧水李巷村,这里曾经因为地处偏僻而发展滞后。李竹这样诠释团队的设计理念:“设计之初,我们一直在讨论如何处理好‘面子’和 ‘里子’的关系,一些老旧的‘面子’我们不仅不掩盖,还要作为特点展示出来。同时,设计师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里子’上,将村民作为关注主体,为他们量身定做更宜居的美好家园。”
方案设计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改造年久失修的民居建筑,实现“里子”提升,同时保留村庄的红色历史记忆的“面子”,将抗战时期村里的革命领袖旧居,作为特殊的乡村记忆呈现给大家,打造乡村旅游亮点。第二步,村巷空间优化,实现“转角有人家”,增设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和景点。第三,乡建的装配化,依托原有建筑,实现功能完善和技术升级。
“我们用设计的手段去对接乡村产业,发展农旅融合,吸引游客的同时,带动更多人返乡就业,营造‘主客共享’的新乡村。只有乡村的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好,才能吸引村民留下来。”李竹说。
文化基因 留住乡村的魂
中国传统村落是一种活态文物,民间文学、传统戏曲、手工技艺等大量散见于此,充分发掘各个乡村的个性和特色,盘活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才能孕育出村落的独特气质与性格。已参加多届大赛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注意到,今年的一些作品深入挖掘和传承了根植于传统村落中的“文化基因”,并使其成为美丽乡村的“靓丽名片”。
“几代人传承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2006年就入选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蓝染产业却面临青黄不接、愿意传承此技艺的年轻人较少等困境。”在南通二甲镇调研时,南通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徐进团队被该镇蓝染技艺的现实景象深深触动。深入一线的研究,促成了他们的“昔蓝,惜蓝方案”。在保留原有乡镇味道的同时,运用当代设计理念更新工坊集中区域,打造了蓝染传统手艺主题街区,以激活传统产业,实现“蓝染”的复兴。
“文化就是生产力,乡村建设更应该在文化传承中留住乡村的魂。”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张筠之团队介绍,他们在多次调研明末文学大家冯梦龙故乡苏州市冯梦龙村后,将设计从村庄文脉展开,对已经废弃的建筑加以改造,植入油坊、纪念馆、书院等文化载体功能。历史肌理、空间形态,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护中建设。以冯梦龙文化为魂,以宣扬廉政文化教育为目的,打造出一个农文旅高度融合的冯梦龙村。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陈雄强调,挖掘文化资源的同时,保持不同村落特色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乡村振兴需要“度身定做”,需要沉下心深挖每个乡村的不同特质,避免千村一面,才能留住真正的“乡愁”。
真题实做 蓝图落地开花
“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不仅为参赛选手提供了展示平台,更倡导“真题实做”,积极引导优秀作品落地实施,让“纸上谈兵”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果。活动现场,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5家项目落地代表和乡村代表签署了合作协议,让美好蓝图在乡村落地开花,让诗意栖居的梦想照进现实。
“设计作品能有落地实现的机会,将‘设计点亮乡村’变为现实,这对一个设计师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李竹在获奖后欣喜地说。在他看来,组委会一直都围绕“实”字做文章,让获奖作品呈现出强烈的现实意义。他告诉记者,《李巷三步曲》目前已经完成前两步的落地,而李巷村作为抗战时期的重要指挥中心,有着苏南“小延安”之称,目前已经依托红色文化历史,开展了红红火火的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
比赛当天,除了业内专家外,还有乡村代表、村民来到现场。选手作品好不好,不能完全由专业评委说了算,既然设计方案是面向生活解题,那么所有作品都必须接受大众的评判。在这种理念引导下,比赛邀请了基层乡村干部和百姓到场,让他们选出自己心目中真正的宜居乡村。周岚透露,5个职业组获奖作品现场签约,也反映出这些设计得到了基层乡村的欢迎。
大赛优秀作品的落地实施,在大赛评委、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著名画家喻慧看来,就像石子落进水中激发水花、生发涟漪一样,为村民带来了乡村建筑审美的新典范。“过去的徽派建筑成为了今天的传统”,她希望设计师创作的作品不仅宜居,更要全面合理规划,长久流传下去,让今天的作品成为未来的传统。 记者 王慧 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