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陈琦格致:一个展示和理解的实验》开展
“实验者”陈琦:个人艺术史的九种展示
2018-11-29 07:3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陈洁 顾星欣  
1
听新闻

  跨越35年,200余件代表作品,4个月展期。11月15日,一场名为《陈琦格致:一个展示和理解的实验》在南京德基美术馆正式开展。11月25日,国内各大知名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文化艺术精英齐聚一堂,共话艺术盛事。

  打破时间,35年创作的200余件作品

  陈琦1963年生于南京,1982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攻读版画专业。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作品连续获得第七、八、九届全国美展铜奖及优秀奖,第十三届版画展金奖及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奖,并分别被国际国内各大艺术机构收藏。《荷》系列、《明式》系列、《琴》系列、《水》系列……数十年来,陈琦创作了近20个系列,在中国当代水印版画史上已经具有标志性的地位。此次展览共展出了陈琦从1983年—2018年这35年来创作的200余件版画、装置作品。

  作为中国版画界的翘楚,陈琦的很多作品早已深入人心,如何展示陈琦,做好这场个展,变得极具挑战性。同是版画家出身的策展人邱志杰放弃了按照作品时间顺序呈现的常规做法,而是以“长物志”“心印”“水光潋滟”“虫洞”“曝光”“孤独者”“反刍”“混沌”“风景”等九个板块,将陈琦的作品进行了分层、跨越、迂回编织、交叉贯穿,有如迷宫般的展示,反而让陈琦的艺术个性和典型符号更为突显。

  “像这样一位拥有大量经典作品,其中一些已经成为艺术史经典的艺术家,人们一定已经有意无意地形成了对他的某种定论。”邱志杰表示,展示陈琦是一种实验,理解陈琦更是一种实验。他希望通过这次的展览,让观众收获一个耳目一新的陈琦。

  “我希望自己的艺术能跨民族、文化、地域、时代,能经历时间和陌生文化语境的考验,能让人一眼读懂并为之心动。”这是陈琦多年后重回家乡南京办的一次个人作品展,也是他35年来艺术思索与创作的一次重要回顾。在现场,陈琦一度难掩激动流下眼泪。他希望以视觉艺术方式,关怀人类的共性以及人性深处最柔软、最需温情的部分,将人们从现实困境中抽离出来,充分感受生命的存在和万物之美。

  巨大棱镜,折射艺术的多维景象

  陈琦的版画,审美传统而高级,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他的《阐释》系列的烟灰缸,有水有鱼,鱼在游弋,光在变化;《荷》系列的荷花,背景暗,荷心亮,是内心发光的荷;《佛手》系列,有山水,有蝴蝶,蝴蝶长着人脸飞向佛手;他的《虫洞》,是他看到了清代萧云从的《太平山水图》上,有很多被虫啃食的虫洞……“物以外,精神文化的寄托是这些作品最大的乐趣。”德基美术馆馆长艾琳说,许多作品里都有陈琦生活的烙印。

  马航MH370事件发生了,陈琦创作了《失联》,画面中满是破碎的云。云虽然破碎了,但是一切都还在。他希望失联的乘客像云一样,有一天变成雨,重新回到水的怀抱。在从南京北漂到北京之初,陈琦创作了《状态》。6张版画里,他将自己物化为一张状态不同的椅子,旋转、颠覆、调整,以不同的状态存在着,最后稳稳定定地坐在展厅里。

  “这个展览犹如一个巨大的棱镜,折射出陈琦的心路历程和陈琦艺术的多维景象。”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陈琦艺术的当代属性具备了跨文化传播的价值。“几年前,我曾在世界著名的V&A博物馆看到他的大作陈列在醒目的位置。博物馆长告诉我,这样具有东方精神气质的中国当代艺术给西方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在全球当代艺术的传播交流中是不可或缺的。”

  陈琦水印版画的传统和实验性让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周京新印象深刻,“这些作品一看就是陈琦的,有很高的辨识度。我更多地看到了这个展览之外的可能性。他的这种艺术语言的高度还会不断地更上层楼,这一点我也非常期待。”

  互动式展出,参观者可来“打卡”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设置了很多互动环节,让参观者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展览在8F和28F两个展厅展出。8F逛到一半,有一个印章体验区,参观者可以将陈琦艺术的典型符号,比如明式家具、琴、荷花、佛手等,用盖印的方式留在进入展厅时工作人员发放的艺术手册上。再继续走,在8F展厅的最后一个部分,是关于虫洞的版画和装置作品。虫子爬过,所有的东西都留下了时间的痕迹,在金丝楠木古琴、掐丝珐琅将军罐、鸡血石、文房四宝等各种介质上,艺术家脱离具体的物象,进入的是更为抽象的时空和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在诠释时间的虫洞展厅,有一个数字,有那么一个瞬间是属于且只属于你的,浪不浪漫!”这里,欢迎参观者来这里拍照打卡,留下只属于你私人的时间痕迹。

  8F走了一圈,始终只见作品不见艺术家本人的影像。动身前往28F继续看展,却在电梯口的墙上邂逅了“嗨,陈琦”的陈琦版画自画像。等电梯的时候,拿起印章,重重按下去,陈琦的“脸”就这样被观众带走了。

  艾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一场优秀的“个展”,总是肩负着“颠覆对艺术家固化成见”的学术使命。我们需要找到一条新的解读通道,将时间长河中艺术家的心路全貌与每个瞬间中里程碑式的定格精准呈现,并为不同艺术理解力的观者提供全新的认知。

  记者 陈洁 顾星欣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