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江苏人创作的《离离原上草》获中国电影编剧最高奖 影视作品,须掘地三尺直通人心
2018-11-08 07:5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陈洁  
1
听新闻

  最近,中国电影编剧最高奖“夏衍杯”揭晓获奖名单,江苏籍文艺人才杨劲松创作的《离离原上草》获“优秀电影剧本”。在娱乐行业20年不断更新自己的杨劲松,投资策划过不少影视作品,他也是电影《芳华》的文学策划。“剧本是一部电影的关键,但是现在原创力匮乏,好本子太少了!”于是,他开始了第一次独立原创剧本。

  书写106岁女红军的一生

  “夏衍杯”是国内唯一一项电影剧本政府奖,有中国电影编剧“奥斯卡奖”之称。在今年征集到的898部合格剧本中,包括《离离原上草》在内的4部作品荣获最高奖项“优秀电影剧本”。

  《离离原上草》是杨劲松独立写的第一个原创剧本。从采访到落笔,4万字的剧本,不到半年就“磨”出来了。这份得心应手,得益于剧本的主人公——106岁女红军王定国丰厚的人生。

  王定国是“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在战争年代,她用自己冻掉一根脚趾的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她坚守信仰,初心不改,是健在最高龄的女红军。

  100多岁的人生太丰富,在深入采访之后,杨劲松最终选择了一个诗意的切口,从王定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战场上经历的磨难别离和情感积淀入手,写她的初恋、婚姻,她的乡亲、战友,包括后来教育子女的“战争”,透过人生的一次次别离,展现百年人生中朴素的生活质感和家国情怀。

  杨劲松说,王定国的孙子看完《离离原上草》剧本以后突然想起来,见过奶奶一个人在公寓楼道里自言自语:“我熟悉的人都走了,一个个都走了……”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对人物的拿捏是准的。经历了生命中的别离,但是她的信仰却扎根在中国热土。

  只有直通人心的才是好作品

  “我之所以开始写剧本,就是觉得现在的编剧行业变得很套路,很少有个人表达了,缺少一种真诚的东西。”

  现在的剧本创作,早已不再是“一个人战斗”的模式。杨劲松发现,拿到一个剧本创意,投资方会拉好几个编剧坐在一起开会,然后借助好莱坞金牌编剧的“麦基理论”,根据剧本的类型往里生套。爱情片写什么,冒险题材怎么写,都有模式可循。当编剧仅仅是签了合同契约式地写作,当剧本创作变成没有情感共鸣的“标准答案”,电影的故事自然乏善可陈,缺乏叩击心灵的力量。

  不是每一个人都当过兵,也不是每一个军人都是文艺兵,《芳华》为什么能有接近15亿元的票房?“因为它通了当代观众的心,又是一部比较美好的电影。”美国大片《地心引力》,整部影片几乎都是写一个女宇航员在太空的独角戏,它不接地气,甚至离开了地球,凭什么打动观众?“女宇航员在太空的孤独感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因为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孤独的人生体验,所以他们跟着她一起提心吊胆,盼望她能回到地球。”

  但是杨劲松很遗憾地看到中国电影从业者对热点存在跟风和误判的现象。《烈日灼心》火了,就以为中小成本的影片都必须玩刺激;做大投资的商业片,又觉得必须跟在好莱坞后面玩科幻才叫大片。“他们忽视了,《阿凡达》在奇幻的世界里,最终激活的是人类历史中的外族侵略、本族反抗的记忆。而无论是欧洲电影《完美陌生人》还是日本的《小偷家族》,都是很朴实无华的电影,却打败了很多明星云集的大片,这说明观众消费的永远是情感。”杨劲松认为,电影里体现的情感面越宽,越能够打动观众,商业价值也会越高。这就要求,影视创作不仅要接地气,还要掘地三尺,直通人心,“通了人心的才是好作品”。

  演员凭什么少缴税?

  做过多部影视作品的监制、文学策划和制片人,杨劲松对于当下演员的片酬和税收话题也有自己的见解。

  “一个科学家,不可能一辈子都有发明,奥运冠军有的人一辈子也就拿到过一回。但是影视行业不一样,演员几乎可以天天演戏、做代言、上综艺,他们确实不能再跟科学家一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了。”杨劲松认为,中国税收制度将越来越规范,影视演员必须尽快回到规范的税收秩序里来,跟所有的公民一样依法纳税。

  北漂20年,出生和成长在江苏的杨劲松始终关注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江苏正在打造文艺高地,在杨劲松看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种环境造就一种文化生态。江苏文艺土壤肥沃,这些年来不仅涌现出了众多知名的文艺界人才,也为文艺繁荣发展培植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他举例,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一部国产电影在江苏一个省卖出的拷贝就能把这部电影的成本解决掉,大多还能盈利,“当时还有很多电影都是在江苏取景的。在那个年代,江苏的一个小县城里的人就能在当地的剧场看专业剧团的演出,话剧、歌舞剧等等,培养了一批观众。”

  江苏文艺界在攀登高峰的征程上从未停下脚步。这些年,大剧院、电影院越来越多,家门口看戏、看电影越来越方便,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一直在路上。杨劲松认为,江苏已经拥有了高大上的文化硬件,下一步必须进一步重视文艺人才的培养和挖掘。他呼吁,江苏应尽快搭建一个人才交流的平台,让所有海内外的江苏籍文艺人才互动交流,“如果有需要,我愿意回到家乡,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杨劲松希望,能用多年累积的经验为江苏文艺高地的建设做点实事。记者 陈洁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