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团扇艺匠:打通传统到现代的经脉
2018-10-12 07:2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李晶正潜心制作团扇。

  中国江苏网讯 研究生毕业后,“业余选手”李晶遍访苏州的团扇手艺人,学习传统制作工艺。几年之后,超模刘雯在西方的庄园里手执苏扇的中国风写真惊艳世界,让这些年不温不火的苏扇重回大众视线之时,已经成为职业制扇人的李晶也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1986年出生的李晶本科学的是工商管理,这是父亲做的决定,他自己并不清楚到底想做什么。四年后毕业,他还是没想明白这个问题,于是考了研。选择设计艺术学,是因为他觉得背书不难,英语也不错,更有把握一点。

  李晶在学校属于“不务正业”型。高中本就迷恋京剧,到了大学更是整个人的魂都被戏曲勾走了。跟随京剧团的专业老师学戏之后,他像被人打开了开关,一头扎在舞蹈、音乐、诗词、道具、服饰中,收藏点翠、老银、老绣等古物,连他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都是《海派京剧服饰的研究》。

  扇子让李晶尤为动心。扇子本就是戏曲表演中的“万能道具”,不同的人物、身份、行当用法各异。另外,扇子自带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雅之美”。在收集扇子的过程中,李晶发现了一些工艺精良、材质考究的团扇,但遗憾的是只有扇骨没有扇面。从浙江到苏州遍寻面料,老手艺人说:“修复不了。”

  不甘心,李晶只有自己动手。这时候,他学的设计专业终于发挥了作用。从青春期开始就源源不断从戏曲汲取的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加上他的钻研劲,真的让他修复出了古扇。朋友说好看,放到网上以后,竟然有很多人说想买。于是,一把、两把、三把……就这样水到渠成,李晶开始了团扇的手工艺人之路。

  团扇制作不是一门单一的手工艺,绘画、刺绣、缂丝等各种门类都可运用于上,因此李晶有了很多和老手工艺人接触的机会。他清楚地记得,苏州的缂丝师傅全部都住在比较偏的地方,第一次上门谈合作时,他坐了几小时车才见到了早已等候在村头的老师傅。将水墨风格的图样交给老师傅,李晶就走了,可等他长途跋涉再来收货时傻了。“小李,你看我给你把颜色也填上了,这样更好看……”看着被师傅的“热心”而破坏的画面,李晶哭笑不得。这把2000多元成本的扇子,最后被他以300块的价格亏本出售。

  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就是让它有市场有活力。但是钻得越深他越发觉得,一些传统手工艺至今没能打入市场的真正原因,不是不创新,反而是在传统方面不够纯粹。

  传统文化曾经的没落,使得从业人员和全社会对传统审美认知都有“误解”。在做团扇之前,李晶也做过一段时间的折扇。“能不能做得再传统一点?”对他提出的建议,一位老师傅强烈反对,认为他的建议是“现代”。于是,李晶拿出自己收藏的清代扇子,告诉老师傅,过去的传统曾经是什么样子。但老师傅依然很固执:我们七八十年代厂里都是这么做的……

  “写意抽象、波普、极简并不仅是现代人的审美。这些今天所谓的现代派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甚至更为精致圆熟。”中国传统美学,在宋代达到极致。那时候的图形、色彩、质感,都要求绝对单纯。除了宋瓷、明代家具外,就连因“浮夸”被吐槽的乾隆皇帝也喜欢简练的汝窑。“可惜在岁月的长河里,因为种种原因,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走了样,这才造成了传统手工艺的没落。”在李晶看来,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必须先回到过去,学习最正宗最纯粹的高级审美,这与现代审美是完全能接通的。

  参考、研究古画、古书当然是必须的,但李晶认为仅仅这样也还是不够的,他提倡手艺人也应像古代一样,将技艺和生活融为一体。李晶说自己的很多创作灵感都采撷自生活。养花也好,去苏州园林闲逛也好,收藏古玩也好,有了传统文化的积淀这些都可以变成美好的作品。比如,去年他偶然发现,充满褶皱的纸在光线的照射下形似梅花,今年他就把已经定格在手机里的这枝“梅花”做到团扇上。“一件激发灵感的事物,从一无所有到设计、制作、售出,整个过程我都是非常愉悦的。”

  这是李晶的切肤之感。他看戏,收藏,研究老古董,研发新古董。他的扇子,一在网店、微博推出,就销售一空。他的工作,完全沉醉在生活里。曾经那个不知方向何在的工商管理学生,终于打通了自己传统文化的经脉。融会贯通中,那些扇子,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并不是死气沉沉的遗产,而是活泼泼的流通物。 本报记者 陈 洁

标签:李晶;传统;艺匠;团扇;现代;扇子;经脉;文化;中国;自己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