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王芳:抢救苏剧,我愿意选择那条难走的路
2018-10-11 07:5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国鼎魂》剧照

  

  王 芳

  文艺头条

  中国江苏网讯 总有些人,注定对戏曲的复兴承担更多使命。

  和戏曲一起在时代大潮中沉浮,他们对自己的事业爱得更深,痛得也更深。他们曾光环加身,也曾迷惘彷徨,然而经历过诱惑的才是真选择,出走后再回来才是真坚守。

  苏剧、昆剧名家、“二度梅”获得者王芳就是这样的人。本届紫金文化艺术节上,她主演的苏剧《国鼎魂》演出两场,其中一场将于10月27日作为闭幕大戏。豆蔻年华学苏、昆,戏曲低迷时唱昆剧,昆剧复兴之后,她又作为苏剧代表人物致力于振兴苏剧,40年戏曲生涯,40年传承弘扬,她一直在路上。

  苏、昆互养,后者复兴前者濒危

  王芳至今仍活跃在苏剧、昆剧两个剧种的舞台上。“这不是因为我多了不起,而是因为苏剧和昆剧的渊源实在太深,两个剧种长期共属一个剧团,兼演苏、昆是传统。”王芳说。

  有300多年历史的苏剧,被誉为“滩簧之母”,它在江浙沪开枝散叶,影响了沪剧、锡剧、甬剧、姚剧等多个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昆曲最不景气的时候,活跃在上海的苏剧团收留了一批生存艰难的“传”字辈昆曲艺人,昆曲的滋养带来了苏剧的飞跃。王芳告诉记者,苏剧原本是一种类似评弹的坐唱艺术,艺人们坐在像大轿子一样的“堂名担”里,到各处边演奏乐器边说唱,是昆曲为苏剧注入了手眼身法步等舞台表演技艺,使得苏剧彻底从曲艺转型为戏曲。从艺术上来说,昆曲更像大家闺秀,适合表现帝王将相、风云变幻,苏剧更像小家碧玉,适合表现才子佳人、平头百姓。

  王芳1977年考入江苏省苏昆剧团学员班,兼学苏、昆剧,开蒙戏是昆剧《扈家庄》,让她崭露头角的则是苏剧《醉归》。今天,很多昆剧迷对《牡丹亭》《长生殿》《紫钗记》《邯郸梦》等昆剧经典如数家珍,但在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昆剧备受冷落。王芳说:“我毕业那会儿,下乡演出一周,五六天唱苏剧,只有一两天唱昆剧,因此经济上是苏养昆,艺术上则是昆养苏,没有昆曲的四功五法,苏剧不可能像今天这么成熟。”

  1992年,文化部举办了一场“天下第一团”(指剧种只有一个剧团)优秀剧目展演。王芳凭苏剧《醉归》以第一名的成绩拿下优秀表演奖。“与其说我演得好,不如说我占了剧种的优势。”王芳说得很诚恳,“和地方剧种相比,苏剧从昆曲那里学到的高雅、精致,以及从发丝到脚尖的美,在同场竞技中让评委过目难忘。”

  那正是中国戏曲最不景气的时候,包括苏剧和昆剧都面临着生存危机。王芳记得很清楚,1984年苏昆剧团最后一次离开苏州跑码头,计划几个月的行程,仅仅10天就结束了,苏剧此后多年没走出过苏州。从那时起,剧团不再要求大家上班,有人这样调侃,“小年夜吃个团圆饭,大年夜把工资发掉,大家可以一年不见面。”

  首先迎来春天的是昆剧。2001年昆曲申遗成功,渐渐摆脱濒危,成为年轻人争相追捧的时尚。苏剧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却一直门庭冷落,甚至更加濒危:苏州昆剧院独立门户,苏剧就放在锡剧团,挂上了“筹”字,后锡剧团转企改制,成立有限公司,迫于生存压力难以系统传承保护苏剧。与此同时,因为没有就业渠道,戏校也渐渐不教苏剧……当昆剧和评弹在新时代风生水起的时候,同样发源于苏州的苏剧却在悄无声息中渐趋消亡。

  新的转机出现在2016年。当年5月,苏州成立苏剧传习保护中心,第二年,王芳被任命为中心主任,抢救苏剧的使命摆在了她面前。原本在昆剧院,搭档、笛师、舞美、服装都是现成的,经典剧目驾轻就熟,新排剧目家底雄厚,可是在苏剧传习保护中心,要从昆剧院、锡剧公司借人才能排一台大戏。传承昆剧是锦上添花,抢救苏剧则是雪中送炭,而王芳选择了做一个送炭人!

  出走后再回来,方知舞台才是真爱

  王芳也曾离开过舞台,发誓再也不吃“开口饭”。

  那段经历的“后遗症”,是她不爱请人看戏。多年以前,剧团希望通过请人看戏培养观众,然而送票上门时却常被婉拒:“真不巧啊,演出那天我恰好没空。”还常常有人说,“你们的戏太深奥,看不懂。”或者说,“戏倒是挺好的,就是节奏太慢了。”回忆起这些细节,王芳至今有点激动:“我们那么好的艺术啊,被人看得无所谓,太伤自尊!”

  那些年,王芳仍然每天到剧团练功,有时是几个人,有时只有她一人,毕竟还有些招待演出,需要她这个苏剧代表人物出场。再后来,苏州的越剧团、沪剧团、京剧团先后解散,风传苏昆剧团也快了,到哪里给自己找饭吃?多年学戏、唱戏,吃了很多苦,爱得那么深,王芳不肯靠走穴唱戏或是到歌厅唱歌来养活自己:“我那时下定决心,离开舞台就绝不再吃开口饭。”

  最终她去了一家婚纱影楼给人化妆,以前是自己给自己化妆,穿着戏服惊艳全场,现在是给别人化妆,看着别人定格幸福瞬间。那时她上午在空空荡荡的剧场练功,下午在热热闹闹的影楼打工,内心充满了失落、迷茫。

  1994年,王芳参加首届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获兰花最佳表演奖旦角第一名。进京不易,剧团为王芳在北京举办个人专场,演出了昆剧《寻梦》《思凡》和苏剧《醉归》,第二年王芳首度获得梅花奖。在此之前,她还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她对自己说,获得这么多奖项和荣誉,难道自己不比别人更有责任坚守舞台、传承戏曲吗?

  剧团一个月收入140元,影楼一个月收入3000元,最终王芳还是辞职回到剧团,她明白自己的真爱还是在舞台。她说:“出走后再回来,心更安定了,从此我开始享受舞台,享受自然的表演过程。”2005年,她凭借昆剧《长生殿》摘得“二度梅”。

  王芳一直记得老师沈传芷的话:自然是表演的最高境界。“观众常常评价这个演员嗓子好,那个演员扮相好,我不喜欢被这样评价,这说明观众没入戏。”王芳说,“演员在台上不是自己而是戏中人,不要给观众用手术刀剖析自己的机会,而要把观众带到戏里去。2015年,石小梅老师和我在北大演《牡丹亭》,一个女学生说,看我们的表演会脸红,我听了很高兴,因为她看到台上是柳梦梅和杜丽娘,而不是演员。”

  而达到这种自然,要天分,要勤奋,也要阅历。在王芳看来,天分决定你的天花板在哪里,勤奋决定你能多么接近自己的天花板,而阅历则影响你更多接近戏中人。“刚毕业的时候演《醉归》,要演出漂亮和风情,因为莘瑶琴是名妓,是花魁。但是年龄渐长就觉得,她之所以是花魁,一定不是因为风尘气,相反应该有一种清丽脱俗的美,这才符合她不慕权贵、追求真情的角色特征。”她说,“再比如,杜丽娘要拉柳梦梅,手要从腰间伸出,这是少女忸忸怩怩的心态,随时准备缩回来。而杨贵妃拉唐明皇,要从上往下抓住手,还要往回拉,只有这样真挚、热烈,才能传达‘真爱不是祸水’的主题。和舞台空间相比,演员的身材太有限了,因此每个眼神、每个微小动作都不能浪费。这些诀窍,既要老师教也要自己悟,一个演员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经历的事,最终都会化为两个字:底蕴。”

  经历过戏曲低迷,王芳把舞台看得非常宝贵。她说:“我常常和青年演员说,要把每次演出都当成谢幕演出。对台下的观众来说,你不能用艺术打动他,他就再也不会来看你的戏,可是如果你让他领略了戏曲的魅力,那么一传十,十传百,观众的增长将是裂变式的,对于抢救苏剧,尤其重要!”

  像《国鼎魂》那样,心怀信念守望岁月

  抢救苏剧,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老艺术家已经七八十岁,年轻一代刚从艺校毕业还没成长起来,对于戏曲来说,人才的断档是剧种发展的巨大阻力。

  培养新人迫在眉睫,方法是把他们“浸泡”在苏剧的环境中,请评弹老师上门来讲课,传授正宗的苏州话。这样的熏陶,也许会让一些好苗子顿悟,王芳就有这样的经历。1989年,她和张继青老师一起去香港演出,那时张老师已人到中年,但是她一上台立刻就神奇地化身为16岁的杜丽娘,那一年王芳26岁:“学戏十几年,那时我才真正爱上昆曲,彻彻底底地明白,好演员不是靠外形取悦观众,而是靠艺术的美打动观众。”

  对于苏剧的传承,大家都很着急。苏剧“老阿姨”尹斯明老人今年98岁,坚持要给年轻人上课,王芳和她约定一周最多两次,每次最多一小时,但倔强的老人不到两小时不许下课,以至于累病。揪心和感动之余,王芳深感苏剧传承任重而道远。

  2017年9月,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成立后的第一出大戏《国鼎魂》试演,剧情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苏州潘氏一族保护大盂鼎、大克鼎两件国宝度过了民国乱世和抗战烽火,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将两件国宝捐给国家。用苏州剧种讲述苏州故事,王芳在剧中扮演青年、中年和老年的潘达于。今年8月15日,苏剧《国鼎魂》作为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闭幕式大剧在北京精彩上演,在第二天举行的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这部戏在剧本、唱腔和表演上都堪称精品力作,有望成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好戏。而王芳觉得,自己对苏剧的感情,和在舞台上用一生守护国宝的潘达于是共通的。

  复兴苏剧不容易,在需要激励自己的时候,她就会想起18年前的一件事。2000年,苏州在举办首届昆剧艺术节期间,召开了一次座谈会。会上有人感慨,如果艺术节早举办10年多好。这时,传字辈的倪传钺老人说:“我们当年为了吃饭,每天必须演出,但是否有饭吃也不清楚。共产党好啊,把我们解放了,现在不演出也有饭吃,我们更得让技艺传下去,不能在我们手里断绝了。”

  王芳还有一个名字:王弘芳。昆剧传、继、承、弘、扬五辈中,她是“弘”字辈,这个行辈本身就意味着对戏曲的责任和担当。复兴苏剧不但是条难走的路,而且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现在,王芳和她的伙伴们已经向着明天出发了!

  本报记者 王宏伟

  文艺档案

  王芳

  昆剧、苏剧表演艺术家,师从沈传芷、姚传芗、倪传钺、张传芳、张继青、庄再春、蒋玉芳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曾获第十二届、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促进昆曲艺术奖”。

  代表作有昆剧《长生殿》《牡丹亭》《白兔记》《西施》《满床笏》《紫钗记》等,苏剧《五姑娘》《花魁记》《红豆祭》《满庭芳》等。

标签:王芳;苏剧;昆剧;自己;戏曲;演出;舞台;昆曲;苏州;观众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