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中国当代文学的“远方”在哪里?第四届扬子江论坛给出“答案”
2018-06-11 22:2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冯圆芳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6月11日讯 10日,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和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的作家、批评家、青年学员近200人参加了这次论坛。

  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把握时代的内在精神?青年写作应为文学生态的构建贡献怎样的力量?文学批评如何真正走进文学现场、发挥文艺的引领作用?论坛上,作家、批评家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自己的思索。

  文学要书写“精神现实”

  时代在发展,当面对潮水般涌来的社会生活事件时,作家的笔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当代作家处理现实的能力问题成为此次论坛关注的焦点。

  “一些作家的所谓写实,不过是罗列了一些新闻事实,看似触及了重大的社会事件,却无法让读者看到时代的本质与精神,还有些作家干脆退回到狭小自我的天地中,专写一己生活、小我情思,笔力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说。不仅如此,南京大学张光芒教授指出,在部分作家那里,社会生活表象化、个人生活欲望化、道德生活虚无化成为现实主义的代名词,但这样的现实是真正的现实吗?

  在这一背景下,张光芒教授建议,当代文学应认真思索如何重塑文学与时代、生活的关系,尤其应试图呈现社会整体性的“精神现实”。作家邱华栋以全球化语境下的两则精彩中国故事为例,试着给出一条通向新时代写实的可能路径:“在我认识的80后、90后年轻作家里面,有去南极跑马拉松的,也有去南非慰问受伤犀牛的,还有我在国外发现,新一代华侨不再像七八十年代老华侨那样,只能从事低级劳动,而是做起了电影人、地产商,有充分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其实,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的生活现状和精神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刚才说的那些鲜活有趣的事实,为什么不可以成为我们书写的素材?”

  省作协党组书记韩松林由此提出,直面中国人的精神现实,才能在新时代书写中华民族的新史诗,而这无疑对作家的“精神段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家的人格建构对作品的格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作家唯有不断地锤炼自己的精神品格,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体系,用高尚的精神去照亮自己的作品,才有可能锻造出伟大的作品。”《文学评论》副主编李建军说。

  年轻作家不能太“乖”了

  青年创作力量将塑造国家未来的文学生态。在培养青年创作力量方面,我省一直不遗余力。今年初,省作协和南京大学共建江苏文学院,对年轻作家进行文学教育,此次论坛同时举行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及青年作家读书班开班仪式,旨在鼓励中青年作家不断提升思想水平和创作能力。在谈到当代青年创作现状时,作家、批评家普遍的感觉是,在审美创造领域,我们的年轻作家太“乖”了。

  著名文艺批评家汪政坦言对当下的青年创作状况不够满意:“许多年轻作家像极了循规蹈矩的好学生,缺失了必要的野性和创造力。”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认为,青年作家的“老年写作”折射的其实是陈旧的文学观对作家创造力的抑制:“例如在面对网络文学时,我们能不能试着将它作为未来新文化的发源地,而非仅仅抱着改造和提升网络文学的思路?这种固化的文学观和学院化的文学教育,导致了过于成熟的文学起点和同质化的文学趣味,这对个人的文学探险其实是有伤害的。”

  不过,在《锺山》副主编、青年批评家何同彬看来,局限在创作领域探讨青年创作的“青年性”,其意义并不充分:“在批评年轻作家缺乏锐气时,我们也应该反思,包括出版、评奖等一系列程序,是否真正赋予青年以创造的空间和机会?”何平教授补充说,社会应容忍在审美创造方面勇于“捣蛋”的“坏小孩”,只有这样,文学才能真正迎来百花齐放的繁盛时代。

  “介入”批评引领文艺发展

  作为文学事业的重要部分,文学批评被视作推动文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要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让文学批评跟上时代、跟上实践、走在前面。此次扬子江论坛上,有关文学批评如何介入生动的文学现场的话题,也激起了大家的探讨。

  面对当下充斥着高头大章的学院派批评,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强烈呼唤感性批评的回归:“现在的批评家大多在高校受过规范的学术训练,这对文学研究来说自然有利好的一面,但也导致了那些强调自身经验感受的、敏感率性的批评文字大面积地消失于文学视野中,一旦丧失了灵性与锐度,批评也就无法对今天的文学创作产生足够的穿透力。”

  同为批评家的何平特别强调批评家对文学现场的介入:“许多批评家是‘不在场’的,他们不关注、不发掘当下正在发生的新的文学可能,埋头书斋做学问,从而使真正富有创造力的写作者消失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描述中。”在大型文学期刊《花城》主持“花城关注”栏目期间,他推介了一批刚冒尖的文学新生力量,在他看来,这些异质写作有效地拓展了当代中国的文学版图。“作为批评家,应当贡献不同的现实感受、不同的文学经验和不同的文学形式,让当下文学的各种可能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一起浮出地表,这是新时代批评家肩负的使命。”何平说。

  宇

  作家毕飞宇表示,此次论坛激起的诸多探讨并不能给出有关“中国文学新路向”的确切答案,但这似乎也说明,所谓的“新路向”其实是一个不断探索、无限接近抵达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坚守的是文学的精神和意义。正如范小青主席所言,好的文学应该是有光亮的,“无论我们笔下的故事多么残酷,文学最终还是应该照亮人类心灵深处的幽暗,唤起人性中最积极温暖的力量。”

  记者 冯圆芳

标签:书写;文学;作家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