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找准课程质量提升鼓点 江苏大学特色教学法让思政课“有血有肉”
2018-06-07 20:1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吴奕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6月7日讯 “如果有人问思修课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想说思修是灯,老师就是掌灯的人。每次听完都感觉动力满满、信心十足,迷茫的时候干什么?听思修课。”这是江苏大学化学1701班学生张思敏近日的QQ留言。一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魏志祥又收获“铁粉”一枚。

  在江苏大学学生的口碑中,魏志祥的思修课“是一门让学生心甘情愿关掉手机的课”。传统记忆中刻板的思政课缘何面目一新?源于魏志祥在课堂中长期坚持“情投意合”特色教学法。

  “一名成功的思政课教师,要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学生的脑袋,变成流淌在年轻人血液里的东西,变成具体的行动力。”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介绍,近年来,学校在实施思想政治工作“八项工程”基础上,又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十项质量提升工程”,特色教学法正是课程育人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抓手之一。

  所谓特色教学法,就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方式与授课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学生群体中获得感强、认可度高。江苏大学近年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学法征集、评比、培育工作,涌现出了“情投意合”“运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微电影教学法”“批判性思维教学法”等带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课要有知识的广度、理论的深度、观念的高度,要理直气壮地讲、旗帜鲜明地讲、大张旗鼓地讲。”在魏志祥的“情投意合”教学法中,情是出发点,投是切入点,意是核心点,合是落脚点。魏志祥说,讲到爱国主义的时候,自己一定会激情洋溢、目光坚毅、声音洪亮,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念。

  课堂上,日语1701班学生陈艺萍记下了世界知名法学家伯尔曼的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陈艺萍说,讲到“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章节时,魏老师讲了自己与某电话营运商、某银行斗智斗勇争取消费者权益的事例,书本上的知识融入到生活的具体事例中,有趣了也鲜活了,“下课前,魏老师问我们有信仰么?大家都笑了。魏老师非常坚定地说,我有信仰,那就是法治天下。我们都自发地为魏老师鼓掌。”

  乡土历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学生对此有亲切感、认同感、自豪感。“晚清时期,广东地区出现了一批如康有为、孙中山等有时代影响的人物,还有早期富可敌国的买办,为什么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教师李旻经常设题,充分挖掘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要求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历史文化资源的简单收集和整理上,更要挖掘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特征,开展研讨汇报,引导学生去思考和研究。

  同样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岳志强则运用批判性思维教学法。“谁才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对这一问题,大学生认识不一,出现了牺牲将领论、歼敌数量论、战争规模论、牺牲人数论、受降代表论等等回答。岳志强让存在错误认识的同学陈述理由,然后从理清概念到批驳错误再到正面论证,学生自然而然得出中国共产党才是抗战中流砥柱的观点,批驳了错误认识的同时又水到渠成,学生也参与其中,发挥了主动性和积极性。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董德福认为,在当下思政课教师吃透教材原原本本地讲远远不够,需要改变话语体系,创造性地为学生传递思想的力量和理论的力量。“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关键还要找准思政课程质量提升的鼓点,读懂学生,激励教师,让思政课与青年思想同频共振。”董德福说。

标签:
责编:袁中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