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寻找少年英雄,总有一份感动在心中
2018-06-01 07:2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陈籽蓬和小伙伴们在一起

  袁咨桐烈士

  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英雄。不管是已逝去的岁月中,还是我们的身边,从来都不缺乏英雄,在战场上流血牺牲是英雄,在工作中无私奉献是英雄,面对逆境永不言弃、战胜自我也是英雄。

  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正逢“六一”国际儿童节,让我们回溯历史、关注当下,寻找那些值得我们致敬的少年英雄。

  抗战烽火中的少年英雄——

  马金牛: 率领“小鬼班”英勇御侮杀敌

  南京市江宁区方山,犹如从天而降的一颗方印,古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天印樵歌”描绘的就是这里。方山东麓有一座烈士公墓,长眠着抗战中牺牲的英雄——马金牛和郑德胜。

  在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青年抗战史学者胡卓然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马金牛墓前,“烈士牺牲时,年纪很小,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生。”胡卓然指着墓碑介绍。

  从1938年新四军东进抗日以后,至1945年抗战胜利,江宁地区一直建有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后军民坚持抗战,涌现出了成百上千的抗战英雄。其中就有许多‘少年英雄'。马金牛和他率领的‘小鬼班’是其中杰出代表。”胡卓然说。

  马金牛,生于江苏丹阳,从小是个放牛娃。1937年,日军占领丹阳后烧杀抢掠。目睹日军暴行的马金牛,心底早就埋下了反抗侵略的种子。

  1938年上半年,新四军东进苏南抗日,来到丹阳。马金牛报名参加了新四军。当时,他的个子还没有枪高。新四军部队里,还有不少和马金牛一样的少年,他们组成了“小鬼班”。

  溧阳塘马战斗中,“小鬼班”坚守戴家桥,顽强阻击十多倍于己的敌人的疯狂进攻。战后,“小鬼班”名扬江南战场,英勇事迹上了《火线报》,战士们编了歌谣赞颂“小鬼班”:“天不怕!地不怕!塘马战斗我参加。死守戴家桥,打得鬼子叫哇哇”。

  胡卓然介绍,1942年4月,马金牛奉命和部分战友来到江宁县,加入县警卫连。该连也有一个少年战士组成的“小鬼班”,马金牛任班长,继续开展对敌作战,屡立战功。

  1943年8月的一天晚上,江宁县政府部分工作人员和警卫连战士在方山脚下李家庄宿营。拂晓时分,附近凤凰山据点的大批日伪军获得情报后前来扫荡,包围了李家庄,“小鬼班”战士率先发现敌情,战斗随即打响。

  “和以往的每次战斗一样,马金牛带领‘小鬼班’冲在最前面,他们向敌人发起反击,掩护战友撤退。日伪军猝不及防,被赶到村外。”胡卓然说,激战中,马金牛追击几名敌人来到村外的瓜田,不幸被敌人击中腹部,负了重伤。但他忍着剧痛,继续战斗,又被击中头部,壮烈牺牲,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洒到了方山的土地上。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将马金牛埋葬在方山南坡,墓碑上“民族英雄马金牛之墓”九个大字,永远纪念这位勇敢的少年英雄。

  “像马金牛这样的‘少年英雄’,在抗战时期的南京敌后战场上还有很多,比如率领游击小组惩奸除恶的溧水小英雄张一郎、背着鱼篓送情报的小交通员施忠林、多次逮捕日军暗探的16岁新四军战士王太福等。”胡卓然说。

  白色恐怖中的少年英雄——

  袁咨桐:

  用短暂青春点燃理想信念

  奉献青春和生命,为主义慷慨赴死,长眠在南京雨花台的英烈们视死如归,用青春构筑共产党人的精神巅峰。他们中间,也有多位少年英雄,其中年龄最小的袁咨桐烈士,牺牲时只有16岁。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向媛华馆长介绍,袁咨桐,贵州习水土城镇人,早年入贵阳达德小学,深受教育家黄齐生爱国思想的影响。1929年,袁咨桐来到南京晓庄师范小学部读书,加入了共青团。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阅读革命书籍,向同学和群众宣传革命真理。

  1930年初,袁咨桐升入晓庄附属劳山中学,任地下团支部书记,参加了声势浩大的晓庄师生声援和记工厂工人反帝斗争的示威游行。这年8月,他不幸被捕。敌人对年仅16岁的袁咨桐严刑拷打,迫使他屈服,但他坚贞不屈,死不低头。

  袁咨桐的老师黄齐生闻讯赶到南京,找到卫戍司令谷正伦。同为贵州人的谷正伦表示,只要袁咨桐在自首悔过书上签字,并登报公开,声明脱离共产党,就可将他释放。

  悔过书上写着“误信共产主义”的话语,袁咨桐只扫了一眼,就毫不犹豫地将悔过书撕个粉碎。他大声说:“我不是误信,而是坚定地相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

  敌人下了毒手,袁咨桐双脚被撬断、双臂被吊脱臼。根据当时的“法律”,未满18岁者不能处以死刑。敌人为了杀害袁咨桐,竟篡改他的年龄,将他由16岁改为18岁。

  1930年9月17日,袁咨桐被国民党当局枪杀于南京雨花台。16岁的少年是雨花台烈士中最年幼的一位。

  袁咨桐的大哥是国民党高级军官,但他没有乞求哥哥前来营救他。他在给二哥的遗书中写道:“一个人到了不怕死的地步,还有什么顾虑的?有了这种舍己为公奋斗的精神,还怕理想事业不能成功?我觉得自己的人生走得很美、很美!”

  临刑前一天,袁咨桐在自己一张照片背面写下了“永别人世”四个字,这张相片如今陈列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照片上,16岁的英雄少年面容稚嫩,但目光却无比坚毅。为了理想和信念,他留下了荡气回肠的“人生绝唱”。

  当代著名作家何建明说:“袁咨桐的青春之花过早地凋谢却独放其美。为了信仰而英勇献身的人生之美,如万丈光芒,它足以让一个冰寒的世界融化成碧波荡漾的暖江,也可使一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这样的美,令人敬仰和崇拜。”

  互联网时代的少年英雄——

  陈籽蓬:

  坚心毅力拓展生命的宽度

  5月22日,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18全国“新时代好少年”事迹发布会在洛阳举行。十位好少年中,来自无锡侨谊实验中学初三(3)班的陈籽蓬同学是江苏唯一一位入选者。

  可惜的是,由于身体原因,陈籽蓬没能亲自前往领奖。这位15岁的英雄少年常年忍受着身体的病痛折磨,但他从未放弃过心中的理想。凭借着顽强意志,陈籽蓬在轮椅上潜心钻研发明,被誉为“无锡小霍金”。

  妈妈胥加玲告诉记者,陈籽蓬上幼儿园时,走路常常不稳,容易摔倒。2009年6月,上大班的陈籽蓬被医院确诊为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

  DMD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发展的肌肉萎缩、肌无力,常常累及心脏、骨骼系统,迄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曾有医学专家将这样的患者比作“被剥夺了行走权利的人”。

  坚强的陈籽蓬并没有因此放弃学业,不久,他走入了小学的大门。

  胥加玲记得,四年级上学期的一天,“籽蓬早上起床后就突然站不起来了。当时,家里老人的意见是让孩子休学,不要去学校了。但籽蓬坚决不同意,一定要上学。”经过和学校协商,从那时开始,籽蓬每天上半天学,中午由妈妈接回家。

  “小学六年期间,籽蓬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不同,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胥加玲说。

  2015年,陈籽蓬进入侨谊实验中学就读。对这位特殊学生,学校做了很多暖心的安排。

  “我们学校的教学楼没有电梯,我们就把籽蓬分在一楼的班级。从教学楼到操场,我们设置了残疾人通道,让籽蓬的轮椅进出方便。”学校办公室主任姚菲老师说。

  班上的同学也对陈籽蓬关爱有加。陈籽蓬无论到哪里,都有同学陪伴。但懂事的籽蓬不想给大家添麻烦,早上和上午一般都少喝水甚至不喝水,尽量不在学校上厕所。

  随着年岁的增长,籽蓬的病情日益加重,肌肉萎缩,骨骼变形,脊柱侧弯严重,随便一动,骨头都可能伤及内脏。即便是坐在轮椅里,他也需要用枕头支撑身体,不能久坐。胸骨和肋骨压迫着心肺,陈籽蓬呼吸困难,无法长时间说话。但顽强的他从没想过放弃学业。

  姚菲说,每次考试,籽蓬和其他的同学一样参加,学校对他并没有特殊的关照。“初一和初二时,他的综合成绩都排在班级前列,特别是物理,一直考第一。”

  和很多男孩子一样,轮椅上的陈籽蓬兴趣广泛,“他从小就喜欢看书看电影,每年都要去一次无锡博物院看文物。他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在学习上从不偏科。”胥加玲说。

  籽蓬上初中后,对理工科尤其是物理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老师对他这方面的天赋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和培养。籽蓬参加了学校的物联网创客兴趣组织“IOT社团”,很快成为社团的骨干。

  去年举办的第15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中,陈籽蓬和搭档沈锡宇参赛的作品是“智能捕鼠器”。胥加玲说,籽蓬的创意来自于日常生活,“我们家住的是私房,平时老鼠比较多,籽蓬看到后,萌发了做一个智能捕鼠器的想法。”

  陈籽蓬为这个作品提供了关键的创意,并改良编程。三个月的艰苦研发,经常要编程到夜里11点多。妈妈看着心疼,籽蓬却说:“妈妈,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最幸福的!”

  最终完成的智能捕鼠器安装了多个传感器,能让诱饵的味道传得更远。老鼠进入笼子后,红外线对射模块感应后,笼门会立即关上。那次比赛中,陈籽蓬和搭档从8000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智能捕鼠器”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随后,陈籽蓬又和搭档参加了2017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创新创客大赛。他们研发的“流浪动物智能投喂器”同样源于对生活的关注。这个作品解决了既让流浪猫狗吃上安全的食物,又保持环境卫生的难题。

  去年在无锡举办的物联网大会上,陈籽蓬幸运地和心中的“男神”马云见了面。在了解了籽蓬的经历,体验了籽蓬的作品后,马云提笔写下了给籽蓬的期望:“相信自己、相信奇迹、相信未来”,鼓励他在物联网科技创新方面再创佳绩。

  多年来,“渐冻”的身体始终“冻”不住陈籽蓬对梦想的追逐。他羸弱的身体下,涌动着巨大而坚强的生命能量;平淡的面容背后,隐藏着不向命运低头,永远挑战自我的坚心毅力。除了屡屡在国内科技大赛中获奖外,身残志坚、勇于拼搏的陈籽蓬还曾荣获“全国最美中学生标兵”“感动中国无锡十大人物”等称号。

  这一年来,籽蓬的病情有加重趋势,从初三开始,籽蓬连每天到学校上半天课都无法保证,每周只能到学校去一两次。

  “我们也许不能延长籽蓬生命的长度,但我们能和籽蓬一起,拓展他生命的宽度。”籽蓬妈妈说。

  陈籽蓬,这位新时代的少年英雄,这个完美地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强者,正书写着属于他的奇迹和未来。本报记者 于 锋

标签:
责编:陈康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