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五位女性文艺工作者谈文艺家与时代的关系
文艺创作者要传递出时代的声音
—— 我省五位女性文艺工作者谈文艺家与时代的关系
十九大代表、中国书协副主席、省书协主席、省妇联副主席
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梅花奖得主、著名京剧演员
青年古筝演奏家
盐城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的时代,文艺家如何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已成为文艺工作者思考的一个共同命题。正值三八国际妇女节,本报记者采访孙晓云、鲁敏、李亦洁、任洁、徐新华等五位江苏的女性艺术工作者,从女性艺术家的角度,谈论艺术与人生、社会、人民的关系——
孙晓云 让文化渗透到人民生活每个角落
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著名书法家孙晓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从一名女性艺术家的角度,谈论艺术与人生、社会、人民的关系。
从3岁执笔学写字,60年来孙晓云的人生与书法紧密相连。作为当代女书家,她富有创见地将书法与中国传统女红联系在一起,提出了“书法女红”的说法。在她看来,书法如同做衣服、编织、做饭一样,都需要一股“静气”。这使得她写字时像绣花一样精雕细琢,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论是一个小勾的微妙角度,还是一横一竖间的关系,她都会仔细考量,以求得艺术表现的极致。
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孙晓云将女儿、妻子、母亲的身份,同样视作自己的“本职工作”。女儿上中学前所有衣服,都由她自己亲手缝制。在家照顾老人,她也亲力亲为,会亲自给老人做饭、理发。正是这种充满人间温度的家庭生活,默默涵养了她的心情,也让她的作品充满了向上向善的人文关怀。
去年,《中华国学德育经典》系列丛书出版,5部经典近7万字,由孙晓云花了3年时间,一丝不苟地以小楷书写。今年,她正筹划创作中国历史上的家风家训。她说,“弘扬家风,传承文化,妇女是十分重要的践行者、推动者。我来做这件事,最自然不过。”
孙晓云认为,在当代的文艺创作中,女性艺术家大有可为。“现代社会,女性有了更高的地位,更有很多与生俱来的特性有待发挥,比如周到、细致、耐心、有亲和力等等。”但她同时认为,在书法创作的方向和思想上,没有性别之分。比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比如坚守文化自信、以书法凝聚家国情怀,这些都是超越性别、地域的共同情怀。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每个角落,是孙晓云坚守的追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她说自己愿意做一颗小雨滴,在这个新时代的春天里,通过书法的传承与弘扬,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记者 顾星欣
鲁敏 小说家不能关上门做“温柔敦厚”
从早期描摹乡土人情到关注“人性暗疾”的城市书写,再到近作《奔月》记录急剧变化时代中都市人的精神状态,鲁敏说,“我很想收藏‘人’,人性、人心、人的伤疤、人的灵魂……文学的核心就是观察、探究和书写人的境遇,人间的喜怒哀伤、悲欢离合、美好与忧伤。这正是我理解的‘文学的人民性’。”
身为女性作家,鲁敏把对人的关注与女性独特的观察视角、生命体验融合于自身的作品中。《奔月》中,鲁敏塑造了小六这样一位反抗庸常人生、勇敢寻找自我的女性,从中可以窥见作家自身精神探索的投射。鲁敏认为,不同性别视角的差异与特色,构成了丰富多元的文学作品,但不必把女性作家作为特殊的一类群体,“不论是男性作家还是女性作家,他们对现实的关怀是一致的。”近期,鲁敏打算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监控摄像头为题材创作短篇,“我会从一个社会人的角度去探究、观察、思考。”
近年来,鲁敏的创作越来越具有现实性和现代性。她对记者说,小说家不能架空现实,关上门做“温柔敦厚”,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与不断成长的内心自我,两者之间会产生化学反应,会沸腾,会沉淀,也就不断有新作品的迸发与生成。“在城市里,大家看起来都很光鲜,荷包鼓起来,房子多了几套,但人们的内心世界有着怎样的变化?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自己就是人海中的一个个体,也是人民中的一员,我的所写所思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这个时代的投射。”
从25岁矢志写作,在《收获》《人民文学》发表大量作品,到荣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如今,70后鲁敏称自己“仍在路上”,享受着写作的紧张与快乐。她透露自己的下一部长篇会是现实主义题材,她坦承自己更醉心于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希望这种“小”的审美可以达到与“大”相媲美的高度。
记者 冯圆芳
李亦洁 与时代同行,让京剧永葆青春
利用三八妇女节的半天假期,下厨为爱人烧两个拿手菜,晚上相约看场电影,对普通人而言,这样的愿望不难实现。但今年,李亦洁恐怕又要对爱人说声抱歉了。“《凤还巢》马上要有三场惠民巡演,《青衣》月底还要去北大演出,排练任务特别重,只能委屈老严啦!”
对于妻子的忙碌,身为老生演员的丈夫严阵不仅不嗔怪,还很理解,“这么多年就没看她闲过,不是在排练,就是在去排练的路上。”考虑到北方天气干燥,严阵还特意为妻子“海淘”了一款面霜。
接受记者采访时,李亦洁正在排练场和演出团队进一步打磨《青衣》。23日—24日,我省原创现代京剧《青衣》将在北京大学连演两场,由此拉开《青衣》进校园演出的序幕。
传统艺术,如何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作为《青衣》的主演,李亦洁说,“很多年轻人之所以和京剧离得远,是因为他们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看过一部京剧。《青衣》演了20多场,我们就是通过舞美与表演上的创新,吸引年轻人走进剧场,发现京剧之美。”
在李亦洁看来,好作品是最好的推广者。“京剧的传承和推广,并不是要求每个人成为专业的欣赏者。手眼身法步,那是对专业演员的要求。普通观众,对戏曲文化、剧种知识,能了解知道就好,能学一两句跟着唱唱就是锦上添花了。”她感到特别欣慰的是,“以前是老人带孩子看戏,现在是孩子带着大人一起看戏、学戏,观众队伍一下子就扩大了。”
忙碌是李亦洁这几年的常态,但作为梅派青衣,她乐在其中,“说实话,现在做事已不是为了奖项了,我们就希望京剧在我们这一辈人手里能够传承下去,能够有所创新!”
与时代同行,才能让京剧艺术永葆青春。李亦洁解释说,“梅兰芳先生是创新的先行者,正是他的探索,才让京剧的舞台更加宽广。但他也始终强调,‘移步不换形’。再怎么变,根一定要是京剧的。”
记者 董晨
任 洁 跨界融合,让古筝奏出时尚音
在南京,提起古筝,人们脑海中总会出现一位女性艺术家:任洁。中国首位金钟奖与文华奖的双料冠军、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任洁拥有着一份令人羡慕的人生履历。十多年间,她身兼多职,在不同身份中自由地转换着,青年演奏家、教师、导演、女博士,同时也是一位家有二宝的幸福妈妈。接通记者电话时,任洁刚刚乘飞机抵达台北机场,这个三八妇女节的晚上,她将给台湾的观众带去一场精彩的古筝音乐盛宴。
6岁开始学习古筝,和古筝结缘超过30年的任洁,目前已经举办过两百多场演出,任洁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一年演出四五十场,差不多每个星期都有演出。”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古筝,2008年,任洁创立了墨语古筝乐团,不仅在专业领域获得了古筝重奏的最高奖项,还在跨界融合、引领时尚方面做出了先锋性探索,逐渐打造出具有江南风格、中国气质、当代风貌的古筝音乐品牌。
任洁这些年一直在身体力行的事是,用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向观众展现古筝的魅力。去年,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古筝类项目《筝语诗画》的演出中,任洁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将古筝和流行音乐进行了跨界结合,并加入电子配乐,经她的改编,古筝演绎出的古老民歌变得时尚鲜活,富有时代气息。
在古筝演奏时,任洁大胆采取了站立式弹奏的方式,将肢体语言和音乐表现合二为一,这一举动被外界标榜为“时尚古筝”。在她看来,做一些符合年轻人口味的传统音乐,这也是一种传承的方式。“我想让大家知道,古筝并非大家印象中的古老厚重,它可以和书法、舞蹈等各种艺术门类相结合,变得时尚而有活力。”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古筝现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她告诉记者,今年江苏省艺考,古筝报考人数已超过了钢琴,成为了大众最受欢迎的民族乐器。“我希望江苏古筝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成为中国古筝的一个重要流派。”记者 王慧
徐新华 现实题材创作要融入当代思考
这个三八妇女节,徐新华有点忙,好几个本子都在手上。《小镇》拿到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之后,它的姊妹篇《小城》也于去年底上演,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作的秦腔《项链》也在今年元旦首演,“接下来这两部现代戏都要加工修改,此外,手上正在创作的是一部京剧独幕剧,还有两部现代戏正在酝酿之中。”
《小镇》不小。徐新华将一个变化着的社会,浓缩到有着江淮风情的《小镇》,让淮剧这个地方剧种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她笔下的《小镇》,让我们看到了巨额悬赏在一个以道德闻名的千年小镇激起的人心百态;新创作的《小城》,展现的则是小县城里的人情利益链与现代契约文明的冲突;和莫泊桑经典小说同名的秦腔《项链》,唱响的则是现代诚信之歌。关注生活、观照现实、直面人生、拷问人性,一直是徐新华作品的关键词和精神实质。她很欣赏李安的一句话:“电影不是把大家带到黑暗里,而是把大家带过黑暗,再回到阳光底下,你会明白该如何对待生活。”电影如此,剧作亦然。也正因如此,徐新华的戏剧创作对这个世界和时代充满了温情和善意,即便是揭示人性复杂的《小镇》《小城》《项链》,亦是着意实现人性的救赎和道德的回归。
徐新华认为,江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人文历史,这些都是戏剧创作的富矿。近年来,江苏的戏剧创作成绩斐然,有着一支人数众多且稳定的编剧队伍,在全国极为罕见。其中,女性剧作家群体占据了半壁江山。“只要沉下心来,江苏女性剧作家一定会大有可为。”她说。
《小镇》获得文华大奖,促使徐新华有了更多思考:现实题材创作如何融入当代思考?如何创造出既有生命质感又有现代理念、具备精神引领的人物形象?如何在现代戏舞台上有机传承传统戏曲技艺?她说,“我们需要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也许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必须努力,因为,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记者 陈洁
策划:薛颖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