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南通: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走在前

现代产业
新能源汽车基地

智能制造

中天科技

幸福人居
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民生优先

科创中心
海工装备领航全球

“造岛神器”天鲲号


刚刚闭幕的南通市“两会”上,南通捧出让代表、委员们心潮澎湃的成绩单:2017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750亿元,增长8%,增速居全省前列;进出口总额2340亿元,增长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75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9%,均居全省第二;省标以下低收入6.23万人口收入全部超过6000元;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四连冠”……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南通怎么干?南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振奋人心的目标:围绕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宜居宜业富有魅力的花园城市。
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南通有决心、有底气,也有清晰路线图。
创新引领
南通“智造”加速崛起
新年伊始,虽然船舶海工业仍整体处于“寒冬”之中,全国船舶海工基地南通已有春意涌动:继1月5日国内最大的2万标箱超级货轮“中远川崎231号”顺利完成试航之后,1月12日上午,南通制造的全球首型深海原油中转船(CTV)也开启了试航之旅。
“天鲲号”“龙源振华3号”“希望6号”……翻看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发展的“成绩簿”,可以发现,近年来南通船舶海工业正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产品的吨位在降低,技术含量却在显著提升。“越是行业不景气,越要加快创新,抢占技术制高点,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启东中远海工办公室副主任孙金洲道出了行业心声。
以船舶海工业为代表,南通经济正整体由制造迈向“智造”。数据显示,2017年,南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2.69%;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4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新增PCT专利申请量全省第二;新增省“双创”人才61名、团队7个,居全省前列。
更为抢眼的是,南通产业的集聚度在不断提升,特色产业集群震世崛起。南通市经信委副主任陆建新介绍,在南通1.6万亿规模工业总产值中,“3+3”重点产业占比已超六成。其中,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均突破2000亿元,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三大新兴产业产值均突破千亿,一批“南通智造”已挺立到行业最前沿,标注出中国制造新高度。
产业转型路上,南通奔跑的脚步在加快。“强攻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加快创新之都建设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南通《政府工作报告》定下2018年目标: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一核两区六基地”,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新增市级以上智能车间(工厂)20个;大力实施年销售超500亿、200亿、100亿、50亿等“5215”工业大企业培育计划和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支持产业链整合和企业并购,使50亿元以上销售工业企业达22家;举全市之力引进1-2个具有重大原创技术的创新创业团队,新增省“双创”人才40名;将科技创新贡献率提升至63%……
城市转型
上海“北大门”悄然蝶变
去年以来,南通不断迎来重大发展利好:《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获省政府批复实施,上海“北大门”建设东风浩荡;江苏“1+3”重点功能区落子,南通成为全省唯一在两个重点功能区担当重任的设区市……
综合分析内外环境,南通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判断,南通正处于多重国家和区域战略叠加的风口期、发展动能转换的发力期、城市格局重构的加速期、创新创业活力的迸发期。
城市,既是生活的空间,也是发展的载体。南通要抓住这一轮发展“风口”,城市转型是绕不过去的考题。实现“江海明珠”与“东方明珠”交相呼应,必须在城市外在形象和内在功能上向上海对标;建设扬子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必须打通内外交通,大力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
“变化真大,这才几个月没来,又是一番新气象!”作为2018年南通“两会”的一项特殊议程,“看城建”让代表、委员们倍感振奋。2017年在南通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苏中首条地铁全面开工,将实现与沪通铁路的无缝换乘,引领南通迈入地铁时代;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保护全面启动,将打造城市“绿肺”和“公共客厅”,将城市由“濠河时代”引入“滨江时代”;17平方公里的中央创新区加快建设,将打造承建上海科创资源的科创特区和未来中心城市的核心区;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三城同创”快速推进,市区人均拥有绿地面积达18.47平方米,跃居全省第二……
“大手笔”建设的同时,城市发展的理念也在发生改变。南通主城区明确,不再招引工业项目落户,却热情地为科创项目铺开了红地毯。围绕建设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目标,今年南通将编制《南通·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战略规划》,建立“1+3”离岸创新和技术集聚转移平台,争当上海新一轮科技资源转移承接地;加快中央创新区科创中心一期和大学科创园建设,实施“5+5”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以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为目标,规划建设10个左右的众创社区,打造创新创业全过程服务链。
绿色打底
守护江风海韵特色生态
按惯例,每月首个工作日,南通都会召开“两聚一高”争标兵月度点评会。而在1月2日,新年首个工作日,南通市委、市政府却切换主题,召开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动员会,将开局“第一枪”瞄准治污。
关闭化工、印染、钢丝绳等行业低端低效产能企业164家;实施水污染治理项目210个,关闭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703家;完成548个大气治理项目,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2.9%,PM2.5平均浓度降至40微克/立方米、全省最低……2017年南通治污力度不小、成效不低。当天会议聚焦的,主要是问题: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单一;历史累积性、区域性、行业性问题突出;基层干部“见污不怪”,污染治理按下葫芦浮起瓢……
新年“第一枪”瞄准治污,有何深意?“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环境的支撑,高质量环境可以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南通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说,南通坚决不要“沾着灰”“带着毒”的GDP,今年开始,生态建设将和项目建设一样,实行“月点评、季考核、年述职”,每季度各县(市)、区得分最后的镇(街道)和得分后三名的村(社区),将在市级媒体上曝光,并作为全市环保重点监控区域集中督办整改。与此同时,运行工作督察、责任督察两套督察机制,对生态环保工作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追责一起。
2018年,南通将强化16条骨干河道和城乡黑臭水体治理,确保非禁养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理率达75%,地表水省控断面优Ⅲ比例保持67.7%以上;加快工业产废处废规范化建设,提升危废年处置能力达32万吨以上;加强工地扬尘、船舶污染等综合整治,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72.5%;加大“三行业”企业专项执法力度,关停“散乱污”企业250家。到2020年,确保实现环保“三降三升”目标,即污染排放总量、突出环境问题数量、发生环境风险概率显著下降;环境质量指标值、环境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群众对环境满意度显著提升。
民生优先
全民共享更多发展成果
1月10日,南通“两会”传出民生好声音:继2017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较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后,2018年力争再提高1个百分点,使其达到78%。
1个百分点的分量不轻。按照2017年南通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额计算,1个百分点意味着将有不少于8个亿的真金白银投向民生。在民生“蛋糕”越切越大的同时,2018年南通市级财政拨款“三公”经费预算在进一步压缩,总额比2017年下降4.1%,其中公费接待费下降14.2%,会议费下降5.4%。
注重民生,让南通的发展更有温度。“我要活到一百岁,好好享福。” 78岁的胡敏文住在南通市大庆路新村,已享受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5年,日子过得舒心踏实。2017年,南通按时完成11项50件民生实事,兑现了市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全国首创医养、医护结合的“第六险”照护险覆盖120万人,新增护理型养老机构10家、床位1687张,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公众安全感、法治满意度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今年,围绕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目标,南通将再实施10件50项民生实事,包括提供就业岗位30万个以上,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10万个;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人均不低于600元/月;为全市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购买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商业保险;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最低标准提高到85元;新建残疾人之家50个;改造农村危房1200户以上;为全市18周岁以下困境儿童提供医疗健康救助;将7000元以下的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率由64.7%提升至80%以上。
“奋斗才能收获幸福,奋斗才能造福人民。我们将坚持发展为民、节用裕民,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全市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话,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