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文献里的南京“桥联”文化
2018“城门挂春联 南京开门红”活动自开启以来,吸引了各方关注。
在南京过往,城门无联,但很多桥却有联。笔者想起了民间流传的一首《金陵景桥歌》:“上有上浮桥,下有下浮桥,当中夹个陡门桥;天上飞的鸽子桥,山上跑的老虎桥;头上戴的珍珠桥,手上拿的如意桥,脚下踩的莲花桥;爹娘喜欢娃娃桥,新娘子房门有个门帘桥。”歌中说到的这十座古桥,如今有的已不存在,有的变成了地名。古往今来,金陵桥无数。人们建桥、修桥,也写桥、颂桥,这其中就有艳丽多彩的“金陵桥联”。
工整典雅的淮青桥联
淮青桥(后来讹变为淮清桥)是南京历史名桥,始建于六朝,它位于青溪入秦淮河之口,因此得名。此桥曾有桥亭,亭上有副名联:“淮水东边旧时月;金陵渡口去来潮。”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在《素月楼联话》中说:“题桥联,当以此为最工雅。”清嘉庆年间重建此桥时,未建亭,桥联遂失。
此联是集唐人诗句联。上联出自刘禹锡名诗《石头城》。下联,不少书都说是唐代诗人韦庄的诗句,《秦淮区志》也因袭此说。笔者曾翻阅不同版本的韦庄诗集,苦寻不着。不料近日偶翻《韩偓诗集》,才发现这下联出自他的《金陵》一诗:“风雨萧萧,石头城下木兰桡。烟月迢迢,金陵渡口去来潮。自古风流皆黯销,才魂妖魂谁与招?彩笺丽句今已矣,罗袜金莲何寂寥。”终于找到了下联确切的出处。
发人深省的文德桥联
文德桥位于夫子庙西侧,是往来于夫子庙与秦淮河南岸的主要渡桥。此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为木桥,后多次改建;因地近江南贡院,取儒家“文章道德第一”之意,名之“文德”。此桥在清咸丰战乱中被毁,同治五年(1866年)复建为木桥。1997年改建为现今的石桥。
文德桥方位是正南向北,在日晷上处于子午线的位置,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子时,月亮正临子午线上,桥影便将河中月亮的倒影分为两半;站在桥上观之,桥两边的河中各现一个半月,好像有两片天空,这便是罕见的“文德桥半边月”奇景。有人针对这一奇景题写了一副写实的对联:“石栏双分一半月;长圯独看两天明。”
文德桥还有一副题联,从“文德”两字的寓意生发展开,颇能发人深省。联云:“文之有德,诗之有德,画之有德,无非是人之有德;石可成桥,木可成桥,铁可成桥,岂不知史可成桥。”
生动夸张的天生桥联
“水岂流胭脂?乃众生血泪千年染就;桥自非天成!是百姓悲愤一掌击穿。”这是一副生动夸张的题天生桥的对联。天生桥在溧水境内的胭脂河上。
明初,朱元璋命崇山侯李新征用民工在秦淮河上游开挖一条运河,以保证漕粮从水上源源运到京师。运河中段要穿过一处长约五公里、高约二三十米的石岗,工匠们用铁钎在岩石上凿缝,用麻丝塞进缝中,浇足桐油,点火焚烧,岩石烧红后,泼上冷水,通过热胀冷缩的作用,使石块开裂,然后撬石运走。因岩壁呈铁锈色,如同胭脂,故名胭脂河,石岗也称胭脂岗。
为方便行人过河,民工们留下一段石崖,在下方抡锤凿洞,贯通河道,从而自然形成一座石桥。此桥虽名“天生”,但却浸透着万千民工的汗水和血泪。
讴歌秦淮新河十桥联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南京《周末》报、南京市园林局、江苏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金陵新姿览胜评点征联”活动,评出“金陵新四十景”,秦淮新河上造型各异的十座桥梁以“十虹竞秀”的景名入选其中。有人为这十座新桥题写了一副对联:“一水旧秦淮,夜泊何须吟旧韵;十桥新建邺,春游只合唱新诗。”歌颂了秦淮新河的建成以及带来的秦淮新面貌、新气象。
秦淮新河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历时五年开挖的一条泄洪河道。河长十八公里。河上新建或改建的十座桥梁,从东到西依次为河定桥、曹村桥、麻田桥、铁心桥、红庙桥、梅山桥、红梅桥、铁路桥、西善桥、格子桥。
气势恢弘的长江大桥联
1968年底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是南京人的骄傲。在为它撰写的众多对联中,曾任江宁县政协副主席的老文史作家窦天语先生撰写的长联尤为人喜爱。联云:“一线流中国,越三峡、带五湖,波连九派,名冠四河,过六朝胜地,虎踞龙蟠,倍觉涛声雄万里;半天亘彩虹,通百衢、惠七省,货畅双原,车驰八闽,壮十亿声威,鹰扬鹏举,永留功业著千秋。”上联写长江,下联颂大桥。联中巧含一至十和百、千、万的数字,气势恢弘,堪称佳作。
别具情趣的金陵巷桥联
和上述桥联相比,有副金陵巷桥联却别具情趣。联为:“石婆婆磨刀劈竹竿,万家箍桶;范公公拖板搭浮桥,千秋太平。”上联含石婆婆巷、磨刀巷、竹竿巷、万家巷、箍桶巷;下联含范公公桥、拖板桥、浮桥、千秋桥、太平桥。《南京地名录》中,除磨刀巷和范公公桥外,其余四巷四桥均有记载。此联对仗工整,词意衔接自然通畅。上联用一“劈”字,下联用一“搭”字,就将五巷和五桥各连缀成一句话,描绘出“石婆婆”和“范公公”辛勤劳动的场景,可谓文思精巧、匠心独运。 杨松涛(南京地方志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