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科教文体 > 正文

0

“综合实践”变成中小学必修课 缺少师资和评价标准是难点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钱红艳   2017-11-13 10:37:00

  为提升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教育部10月底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程,并对课时作出具体要求。记者了解到,事实上,南京自从2003年开始在部分中小学试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该课程在中小学的“全覆盖”。对照新的要求,南京现有的综合实践课程是否“合格”?新的综合实践课又该怎么上?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缺乏统一标准,各校情况参差不齐

  按照教育部的最新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作为必修课程,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

  其实早在2003年,作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列入国家课程。也就在那一年,我市开始在部分中小学试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逐步推开,可以说,目前该课程已在南京各中小学以不同的形式全面开设。比如游府西街小学的“汽车”课程、南师附小的“研究性学习课”、中山小学的“菊花种植课”、雨花外小的“玩学融通”课程。

  “但因为该课程没有统一的标准,各校情况也参差不齐。有的学校认为,春游秋游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有的学校把社团活动视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有一些中学将参与社区服务视为社会实践,或者把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市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员王少峰坦言。

  上课内容没有统一版本,鼓励“校本化”

  11月7日,一场综合实践活动课展示活动在琅琊路小学举行。当天正赶上“立冬”节气,三年级(2)班的老师特地将课程内容安排为“科学视野下的神奇节气”。记者在现场看到,同学们分成舌尖组、科学组、民俗组、生活组,根据各组的特点,设计表演和展示的汇报主题:舌尖组负责烹制节气美食;科学组走进农科院和气象馆进行实地考察;生活组通过问卷调查研究生活中不可思议的节气;民俗组探访甘熙故居,走进民俗馆,采访民俗非遗传人。

  当天在另一堂以“冬日的温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上,孩子们的任务是做一副手套送给亲人。老师首先引导孩子们确定:送给谁?为什么要送?然后美术老师传授一些设计技巧,最后学生完成作品。整堂课在引导孩子们感恩的同时,又有动手实践的过程。王少峰说,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统一版本,“目前教育部确定了58个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各校可以参考,也可以根据自身特色、校园文化及学校周边资源,开设校本化课程。”

  缺少专职教师,如何评价学生也是难点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难,但想要高质量开好课,师资是关键。”采访中,不少校长坦言,此次教育部规定各学校原则上至少配备1名专任教师,对学校来说难度不小。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任教师仅10人左右,和一校配一个的要求相去甚远,绝大部分学校都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确实可能会有部分兼任教师局限在自己的学科里‘跳不出来’,也容易导致课时被占用。”王少峰说。

  中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高伟表示,作为必修课,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也是难点,“课程不可能用分数或等级呈现,需要老师注重学生平时表现,将过程性的评价和总结性的评价相结合。但具体怎么评价,还有些吃不准。”

  本报记者 钱红艳

  本报实习生 戴梅梅

标签: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