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科教文体 > 正文

0

怎样学哲学用哲学?来听听张一兵、陈先达、韩毓海怎么说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2017-09-15 07:49:00

  【编者按】

  9月13日,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在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发表80周年之际,组织学哲学用哲学专题学习会。省委书记李强强调,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更好地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本期新华日报《人文周刊》悦读版推出“学哲学用哲学”专题,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专家观点——

  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引新实践

  南京大学哲学系张一兵教授是目前国内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知名学者。9月14日,本报记者采访张一兵教授,就领导干部怎样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探讨。

  记者:《实践论》《矛盾论》发表80周年了。“两论”诞生的背景是什么?其理论意义又有哪些?

  张一兵: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了解“两论”的诞生背景,可以更好地有助我们了解其理论意义与当代价值。《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于1937年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稿。当时的背景是革命面临严峻形势,党内思想上还有不完全统一的地方,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照搬书本上的理论概念和俄国革命的模式,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危害。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同志有针对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具体结合起来,写下了“两论”,这两篇光辉文献对于党的思想工作和实践工作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理论意义而言,“两论”从实践第一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矛盾观点这两个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本问题入手,建设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哲学理论。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全面论述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的不同阶段等问题,科学指导我们怎样认识世界、并且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强调了矛盾规律的重要性,分析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等问题,深刻地阐释了对立统一原理。这对于当时引导我们党正确分析革命形势和做出科学和重大战略决策,都起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上的指导。

  记者:“两论”诞生于80年前。80年后,我们面临着完全不同的社会现实,中国的具体社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时至今日,“两论”理论怎样体现它的意义?

  张一兵:“两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奠基之作。“两论”不是横空出世的,它是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哲学思维去解决革命中的问题时的成果。

  有人提出,如今当我们在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当时谈论的问题、举例的材料,离我们很遥远,“过时”了。我认为,对于这些经典,我们不仅仅是要熟记其中的观点和结论,更是要学习其解决问题时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这些哲学世界观上基本原理有着超越时代的思想价值。“两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原则,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一系列重要结论,至今仍然对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诸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矛盾主要方面”等原理,都具有深刻科学性。它们所蕴含的分析方法、思维模式,可以说至今仍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记者:今天我们学习“两论”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怎样从“学”到“用”?

  张一兵:我的个人体会是,在学习“两论”及其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一个重要方法是:不能简单地照搬书中结论,须要认识到它的基本思路,然后在实践中去深化、提升,用理论指导实践。譬如,“两论”中关于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特别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就颇具战略高度,有很高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伟大实践,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现在我们社会转型进入了新阶段,全社会面临着一系列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在面对经济、文化建设中的种种问题时,需要我们用富有智慧的哲学思维去解决。如果领导干部不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功底,就不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观大局、谋大事,出现例如 “以偏概全”“不会抓工作中的主要矛盾”等弊端。

  记者:要想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必须多读原著。您能否向广大读者推荐几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

  张一兵:我们党一贯提倡多读马克思主义原著、多读经典作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深邃的思想内涵来反思目前中国社会建设,将使我们深获启迪。立足《矛盾论》《实践论》,我同时也向大家推荐几篇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阅读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论”,有助于提升我们经典原著学习和研究的新高度。

  首先是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是马克思的一篇著名的哲学研究提纲,也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宣言,他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第二篇是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费尔巴哈论》),在这篇论著中,恩格斯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助于启示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第三是列宁的《哲学笔记》中《谈谈辩证法问题》等章节中关于辩证法、对立统一原理的阐释,《哲学笔记》内容广博、思想深刻、富于创造性,列宁在其中对于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读和批判,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本报记者 顾星欣

  学点哲学 武装头脑

  (陈先达,著名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人需要学习。对很多人来说,专业学习都比较上心,因为它是“硬件”,是谋生手段和就业的技能,但却往往忽视学习哲学, 因为哲学被视为无用之学。这种看法, 当然是片面的。

  我们各级干部都应该学点哲学,尤其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我们确立理想和信仰的基础,是我们用以处理复杂问题,、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动摇,信仰不牢。习近平之所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就是因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党的干部极其重要。

  学习哲学并不限于干部,对无论从事何种专业的人都是需要的。相对具体科学技术而言,哲学确无一技之长,无一专之能。可哲学有任何其他学科都不具有的功能。没有实际技能知识,我们不能从事相应的专业,也没有谋生就业的本领;可不学习哲学,我们就没有生命的精神支柱,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判断能力。人生的最大危机,不是仅仅因为没有某种专业技能,而是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的丧失,是思想信仰、理想和价值观的危机。

  可能有的人会说,我不是党政干部,我是科学工作者,我们最重视的是科学事实,是数据,是实证。可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数据?什么是信息?如果不首先解决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即世界的客观性问题,这些问题都无从解决。如果“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都源于本心,那所谓事实,数据、信息无非是主体固有的,只存在于主体心中而非客观的,这种数据和事实对于探索科学真理有什么意义呢!何况科学家也是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对他们同样重要。

  也许画家说,我就是画画,与哲学无关;雕塑家说,我就是雕塑,与哲学无关……所有艺术都说自己在追求美。可什么是美,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如果美只是主体的审美观念,与对象无关,那学画为什么要有模特儿,山水画家何必遍游名山大川临摹写生呢?徐悲鸿先生也不必观察马和研究马的生理结构?齐白石先生也不必观察飞蛾、白菜?神似与形似能毫无关系吗?

  历史学离不开人和事,但历史学不单纯是记人叙事,必须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历史人物、发生这样的历史事件。如果历史没有事实,没有规律,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十八岁的小姑娘,这种历史除了戏说外,还有什么意义呢?要正确对待历史,就必然进入哲学领域。所有科学研究都不能没有哲学。

  或许有人说,我们既不是干部,也不从事科学研究,我们是普通人,我们就是过日子,哲学与我无关。这也不对。过日子照样有哲学。任何人不管多么普通,都在生活着。人为了什么活着,最使我们感到幸福和高兴的事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有空虚,会有烦恼?只要进入生活的目的,进入关于生活中的幸福和痛苦,进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甜酸苦辣、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便进入了哲学领域。生活中,任何人都离不开哲学。只是自觉或不自觉而已。自觉的人,活得明白;不自觉的人,一世糊涂。

  在日常生活中,不懂哲学连医院里的化验条都看不懂。胸部透视,决不会说没有问题,而是说“未见异常”。因为主体观察与客观事实之间存在差别。不存在问题,是对事实的判断;没有发现问题,是对主体认识能力有限性的确认。我有个亲戚怀疑自己肺部有肿瘤,透视结果是未见异常。他一定要医生写上没有问题。医生说,我只写未见异常,不能保证你绝对没有问题。每张化验条单上写的都是本化验单只对本次化验负责,因为病是变化的。看一张化验条都包含哲学问题,何况其他复杂的社会生活问题呢。

  担任领导工作的干部,一定要重视哲学学习。习近平就两次在中央政治局召开集体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会,做出了表率;我们一般党政干部包括从事其他职业的人都应该学点哲学。因为从实际工作到日常生活,可以说处处有哲学,处处需要哲学。因为没有哲学思维能力,我们往往看到的只是局部,而不见全体,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甚至由于思维方法不对头,容易陷入固执和偏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就是上到哲学层次。毛主席把哲学比做望远镜,就是哲学能使我们登高望远。

  学点哲学吧,这会使我们看问题更明白。学习哲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种是学习哲学如何在生活中的应用。

  尼采关于哲学有句话值得我们玩味。他说:“哲学是统帅,而不是士兵,是乐队指挥,而不是乐器的演奏者。”其实,我们既要学习专业,有一技之长;又要学习哲学,有一个善于思考全局的头脑。如果没有哲学思维能力,我们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种种问题,由于缺少一根哲学串线,不懂得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像散落一地的铜板串不起来,永远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水平,而不可能高屋建瓴。

  今天为什么要读马克思?

  如果没有卡尔马克思,我们就永远不能解释在挥汗如雨的同时,人类被压迫、受奴役的真正根源,也就不能解释人类不平等的基础和起源……《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韩毓海所著,作者以独到的见解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本文为《马克思的事业》书摘。

  马克思的幸福与快乐无关

  马克思曾经笑谈过这样的悖论:资产阶级文化中充满了上帝的爱、法律的尊严、纯洁的说教,但是,资产阶级的行动,却是由欺诈、卑鄙、阴谋诡计和残酷的镇压构成;而与之完全相反,无产阶级文化中尽管散发着劳动者挥汗如雨的酸臭、洋溢着奴隶对于革命暴力的呼唤、赞美着革命者对于淋漓鲜血的正视,但是,无产阶级所从事的,却是堂堂正正、大公无私、为劳动人民求解放的行动。

  马克思主义与纯学术的说教无关——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让思想冲破牢笼”。

  这种科学、这种文化,不仅充斥着劳动的汗酸味,而且还布满了火药的气息;这种科学、这种文化更与廉价的快乐毫无关系。

  伊壁鸠鲁曾说,人生的意义就是追求快乐,而古往今来,很多人是他的信徒,于是,他们读养生、健身、旅游、性爱、游 戏、美食和赚钱方面的书,以为这样的书能使他们快乐。但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却调侃说,实验已经证明,快乐不过是内分泌和神经网络的运动,为了追求快乐,最直接的 办法是去嗑药,而不是读书。某位号称“无知者无畏”的作家曾经说过,不读书我们一样快乐,没准儿会更加快乐——而他很可能是对的。

  马克思的故事和事业与“快乐”无关,却与马克思对于 “幸福”的理解有关。实际上,马克思与他同时代的天才约 翰斯图尔特穆勒一样,只是把伊壁鸠鲁的名言稍作修改,即把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快乐”,改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 “幸福”。

  边沁说过:所谓最大幸福原则,就是指大多数人的幸福,而世上最持久的幸福,就是使个人的幸福与大多数人的幸福协调起来的努力。边沁还说:快乐与快感是动物也有的,但“快乐的猪”与高尚的人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幸福。

  实际上,“幸福”是什么——这就是马克思在他 17 岁时的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所阐释的主题: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地 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正是基于这样的选择,马克思献身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但是,马克思与包括亚当斯密在内的经济学家们,对于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意义的理解,有着微妙却具有天壤之别的差异,因为在 后者那里,经济学实际上就是追求“快乐”的职业,而对于马克思来说,经济学则是为人类谋“幸福”的事业。正是基于这样的选择,即使卡尔马克思博士今天还活在世上,这位《资本论》的伟大作者,仍旧不可能在我所在的“世界 一流学科”谋一份教职,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对于“知识” 和“幸福”的理解,与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截然不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马克思逝世 10 年之后,毛泽东诞生于中国湖南,而马克思诞辰 100 周年的时候,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报到——正是从那个时候起,马克思的思想便点燃了无路可走的中国;也是从那个时候起,马克思主义便成为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炬,马克思主义便与中国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中国人要了解西方,需要懂得马克思,而西方人和全世界要了解中华民族的现代命运,更需要懂得马克思。

  实际上,自 1852 年开始,马克思就在大规模地研究亚洲和中国的资料。非常可惜的是,他最终放弃了这种叙述方式,放弃了在欧洲与亚洲的比较中展开他的叙述,而主要采用了以欧洲和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核心,从理论叙述而非历史叙述入手——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资本论》的一般结构。

  回溯历史,日本接受马克思主义比中国早,但日本的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认识到马克思后期的转向,他们也没有认识到亚细亚生产方式自身拥有的潜力。日本的马克思主义者是“脱亚入欧论”的产儿,他们认为整个亚洲是落后的,先进的只有西方。

  在东亚,认识到亚细亚生产方式意义的不是日本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以“京都学派”为代表的历史研究者。他们提出,中国发生了“唐宋之变”——以农业和江南农村的发展推动城市化和贸易的发展,而不是把城市化建立在摧毁农村的基础上。正是这一转变,开启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的亚洲现代化道路。

  在世界范围内,真正继承了马克思思想重要转变的是毛泽东。毛泽东的革命之所以是史无前例的,就是因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是以一场土地革命为先导的革命。这场革命,避免了中国土地所有制的“日耳曼化”。

  我们为什么还要读马克思?

  我们读马克思,是因为我们关怀全人类的命运,像鲁迅所说的那样,能够感到自己与人类“共命运”——“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我们读马克思,是因为我们鄙视这样的无聊笑谈:“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到死了钱还没花了。”恰恰相反——正如康德所说, 作为小人物,我们既在为自己的衣食而斗争,同时,也在情不自禁地在为后人、为他人而工作。

  而这就是人的“类本质”,所谓“情不自禁”,“是因为人们 没有意识到,但他们却这样做了”。康德说:正是基于这一点, “每个人是必死的,但作为人类,他们却是不死的”。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知识、“文化”与下等人和劳动结合起来,个人的命运与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

  我们读马克思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马克思之前的西方学问,都通向马克思,而马克思之后的西方思想,都是从马克思重新出发的。

标签:

责任编辑: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