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步入9月,大学校园迎来一批又一批朝气蓬勃的新面庞。对他们来说,开学典礼可谓是进入大学的“第一课”,那么大学校长们是如何为新生们讲好“第一课”的?
南京大学新生开学典礼现场。佘治骏/摄
“绿色大学”:给新生埋下“绿色种子”
“前几天与新生交流时,我问大家对仙林的第一印象,同学们告诉我绿树成荫,绿意浓浓,我非常高兴。”在9月4日下午举行的南京大学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陈骏院士告诉大家,今年是仙林校区开工建设10周年。他深情感慨到,从荒无人烟的山岗、湿地到今天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的绿色校园,得益于“绿色校园”建设目标,来源于因地制宜的规划、节能环保的建设和对生物多样性的强调。
他特别回顾了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发起成立绿色大学联盟的往事,指出南大最终的目标不仅是绿色校园,而是建设一所绿色大学。“除了有绿意葱茏的校园环境,还要有务实创新的绿色研究,更要有风清气正的绿色学风和生机勃勃的绿色文化,而最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出一大批有绿色理念,能够造福人民的伟大学生。”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院士在新生开学典礼上演讲。佘治骏/摄
陈骏说,这样一所大学的建成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大家要内化绿色品格,养成绿色习惯,肩负绿色责任,践行绿色梦想。绿化品格首先需要清除心灵污染,“要静下心来,心不静就会‘心累’。功、名、利、禄给心灵增添了重重的包袱,只有丢掉包袱才能轻松愉悦地把读书作为第一要务,唯有内心清澈平静,方能潜心治学,宠辱不惊,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绿色习惯指的是大家要“行朴”,“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力行简朴,勤俭节约,减少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购物袋的使用,积极参与光盘行动,骑共享单车或者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养成绿色习惯。”
绿色责任指的是在经济转型期南大人需要肩负的责任,“从现在起就要肩负起推动绿色科学研究,促进绿色经济转型,参与绿色文化传播的重任。”
绿色发展离不开科学支撑和科技进步,陈骏希望新生们在师兄师姐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推动绿色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东南大学新生开学典礼现场
“三本大书”:让新生“立大志、做大事、成大人”
东南大学2017级本科生开学典礼4日上午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968名本科新生和首批报到入学的26名海外新留学生,成为又一代东大人。
“入学东大,你们即将进入崭新的课堂、开启人生的新篇章。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学之初,希望你们预先读懂三本书。”东大校长张广军这样期望新生。
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院士在给新生讲“开学第一课”。
一是读懂“时代”之书。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如何在新的时代迎接新挑战、引领新潮流、占领制高点,成为一个时代命题。时代赋予中国从大国到强国跃升的历史机遇,也为你们展现出磅礴的舞台,期待你们读懂时代这本大书并始终融入其中。
二是读懂“东大”之书。传承千年文脉的东南大学历经115载春秋,铸就了“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的大学精神,先后走出了200多位院士,培养出“中国居里夫人”吴健雄等杰出校友。当前,东大开启了“双一流”建设的历史新篇,期待你们读懂东大这本大书并与之共同成长。
三是读懂“自我”之书。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西方文化也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醒世格言。期待同学们真正读懂自我这本大书,以时代的使命和国家的责任为方向,确立好自己最有意义、最富价值的人生坐标。
在预先读懂三本大书之后,如何做好一名时代的开拓者?如何度过大学这段美好的青春?张广军用“立大志、做大事、成大人”三个主题词与同学们共勉。
“目标决定方向,一个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但往往在目标引领和危机驱动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张广军希望同学们的目标不应仅仅是找份好工作,而应在时代大潮中确立大志向,把自己淬炼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引领未来、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张广军表示,希望同学们瞄准国际前沿,苦练扎实内功,不断提高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协作意识,切莫沉迷网络,荒废学业,辜负韶华。
“形象名片”:为新生铸造卓越底色
在南京理工大学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付梦印与新生一起分享了南理工建校64年来的三张形象名片——家国情、创新志、军工魂。
他深情回忆,建校之初,毛泽东主席就将“强大国防、繁荣祖国”的使命和责任赋予了学校。从建国初期“中国兵器技术人才的摇篮”到改革开放“国防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再到新世纪“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的引路人”,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南理工人从未缺席,服务国家战略是南理工人矢志不渝的信仰和追求。
“纪念建军90周年大阅兵领衔方阵是99A式主战坦克,它的前身99式坦克,弥补了我国与西方先进国家半个世纪的差距。而它的总设计师、南理工校友‘独臂总师’祝榆生,以近古稀之年,花费‘十五年铸就国之利器’,生动诠释了无数南理工人的报国之志。”
付梦印说,学校的名片,是一代代南理工人不断书写与传承的,从跨入大学校门的这一天起,同学们也被赋予了青年知识分子的神圣身份。希望同学们涵养高尚品格,打好人生底色,从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中汲取精神力量。“南理工校内两位知识分子楷模李鸿志院士和王泽山院士,虽然研究领域不同,但身上最鲜明的标识就是忠诚于国。长期坚守国防科研一线,不畏艰险,不求个人名利,体现了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品格风骨。”
他还引用南理工的另一位精神标杆,85届杰出校友、中科院卢柯院士,鼓励新生在大学里塑造卓越品质,夯实成才根基。卢柯院士的人生像安装了“加速器”,30岁当博导、38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40岁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而他的秘诀就是“要在漫长的研发周期中学会坚守,坚守对基础知识的探索,坚守精益求精。” 付梦印说,品质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无论环境如何瞬息万变,希望大家都能坚守卓越品质。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蒋廷玉 实习生 张骏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