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之旅 江苏文脉的创新
传承与创新,哪个更重要?
这是一个伪命题。
中国哲学泰斗冯友兰先生曾说:“当世列强,有今而无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文明古国有的夭折,有的转移,“惟我中国,有古有今”。
回望中国文化史,保守与创新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汉代,“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相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把大火烧毁了先秦的儒家典籍。到了西汉,晁错才根据秦朝博士伏胜的口述,用隶书整理了文章二十九篇。十余年后,鲁恭王刘馀在孔子旧宅中也发现了用古籀文写的《尚书》,且内容比伏胜所传还多出一十六篇。隶书书写的称为“今文经”, 古籀文书写的称为“古文经”。对孔子的评价、对经书的认识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让两派一千余年来争论不休。
唐代,韩愈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一种浮华而空泛的文体),提出了“复古”的主张。要求恢复先秦、两汉时期散文的优良传统,摒弃当时盛行的骈体文章。苏轼评价韩愈:“诗之美者,莫如韩退之;然诗格之变,自退之始”。韩愈的诗歌不像诗歌,却像散文,自然也在保守和创新的争论中增添了一笔。一曰诗歌散文化,模糊了诗文的界限,损害了诗歌独特审美。一曰以散文句法入诗,便于诗人驰骋笔力,提高诗歌的表现能力。
到了宋明时期,儒学主流是理学。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宋明理学、清代后期的文化争论,这些争论不可怕,这是阵痛,也是文化创新的一种方式。正是因为这些不停的争论,才使得中国文化不是死气沉沉的,是包容的、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尤其到清朝末年,中国国门被打开,面对西风东渐,有人提出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体在面对外在改变和压力的时候,它的一种应急反应,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状态。”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李向民如是说。
春秋时期胡服骑射,秦汉拓边,南北朝衣冠尽在中原,隋唐高贵不可一世,无不是吸收其他文化才有此等辉煌。
秦国商鞅变法,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才兼并六国一统华夏。
李唐立国,大胆革新,设三生六部,高效行政,才开创大唐盛世。
齐白石曾经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的一生五易画风,80岁以后仍在变化。
保守和创新,是相反相成的互依关系;传承不是复古,创新不是抛弃;既是文明古国,更要与时俱进。
本届紫金文化论坛的“文化创新”单元,六位发言嘉宾将结合自身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化的创新”问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备受西方文明冲击的同时,如何重建主体性,获得新生并延续生命力,这是清华大学刘东教授研究的方向,他将讲述《江苏文脉的当代激活》。
著名作家毕飞宇带来《文学的创新精神在于虚构》。
师从父亲刘海粟学习中国画的刘蟾,将从艺术教育入手,分析《艺术教育与文化传统创新的关系》。
傅抱石之女傅益瑶最大感受是《传统是基础,创新是生命》。
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最早提出了“写意雕塑”的概念,他要说的是《文艺创作中的中国气派》。
创新和保守的争论,并没有禁锢我们的思想,反而通过波浪式的震荡,推动我们的文化走到新的高峰。
一言以蔽之,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创新。